听新闻
放大镜
书评者岂能沦为掮客
2021-08-31 18:23:00  来源:检察日报  作者:马朝虎

  现在打开各类媒体,其中不乏被称作“书评”的文章,然而细读之下发现,太多是些无病呻吟的吹嘘、应景之作,而这些书评的作者,又大多是原作者的朋友、同事,或者是出版机构花钱雇用的“枪手”。当然,这样的评论必须是带有“赞美”“推荐”甚至“推销”色彩的。《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常务副主编仲伟民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表示,他常常为书评而纠结,因为现在的书评大多是作者或出版社约人撰写的吹捧式文章,没有真知灼见,更没有任何的学术价值。仲伟民一语中的地道出了当下书评界存在的怪现状。

  书评,即评论或介绍书籍的文章,是以“书”为对象,实事求是地、有识见地分析书籍的形式和内容,探求创作的思想性、学术性、知识性和艺术性,从而在作者、读者和出版商之间构建信息交流的渠道。书评在中国的源起,归功于新闻出版界和文学界有识之士的倡导与劳作。当年,萧乾、戴文葆、冯亦代、唐弢、黄裳、邓蜀生等大家都在书评书话的理论与创作方面功彰绩伟。进入到上世纪八十年代,许多术业有专攻的学术界专家学者,还有许多的普通读者也加盟到书评的队伍当中,为书评的兴起注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

  然而,从近些年开始,书评的艺术标准和道德底线开始丧失和沦陷,很大一部分书评存在“缺少独立思考、人云亦云”“不碍世情不伤友情”的苍白浅薄,而“红包书论”“人情书评”更是大行其道。同时,书评界在“党同伐异”上泾渭分明,书评家也各立山头,要么是拿红包的“吹捧家”,要么是博出位的“谩骂家”,里面充斥着市侩气、名利场,并上演着没有利益关联下“文人相轻”和有利害关系下“文人相亲”的闹剧乃至丑剧。而且,一些媒体和书评版编辑为了谋取利益也参与其中,甘当一部分作者和出版机构的“掮客”和“经纪人”。

  《纽约时报书评》在英语读书界有着巨大的影响力,那么,他们是如何组织和发表书评的呢?首先由编辑部挑选出值得介绍的新书,然后在学术界、文学界、科学界作家中挑选出写书评者。一个合格的书评撰写者必须具有这些条件:一、不具偏见,愿意以书论书,不顾原作者的名望;二、叙事写作的能力;三、书评撰写者本人已有一定的写作成就;四、能与编者合作,及时交稿。为了避嫌,《纽约时报书评》很少用本报编辑部人员撰写的书评。同时,编辑部还要向书评撰写者求证几个问题:“你可认识新书作者?你们有没有写过有关对方的文章?你们之间有没有可以引起利益冲突的关系?”为了一篇书评,搞得像“政审”一样,有这个必要吗?有这个必要!因为它直接关系到书评报刊所要保持的不偏不倚的独立立场,它要公正、可信,回避一切利益瓜葛,让每一篇书评都“干干净净”的。

  《纽约时报书评》创办已经一百多年了,至今仍然深受各阶层读者的喜爱,这与它坚守的“公正、可信”立场不无关系。其实,要借鉴和学习《纽约时报书评》组织和发表书评的经验并不难,难的是如何唤回书评家的道德规范,如何提升书评家的艺术素养。因为真正有见地的书评,依赖于书评家的胸襟、学养、学术能力、专业精神和责任意识。

  编辑:王根  

上下篇导读

 · 知音
 · 戒酒
 · 告状
 · 锁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