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现代文学馆书信库中,有两封敦煌艺术大师常书鸿先生致华东师大老教授许杰的书信,分别写于1977年11月4日、1983年12月2日。在信中,常书鸿不仅向许杰谈起了故友王以仁,而且还谈起自己离开法国前往敦煌的原因。
常书鸿,我国著名敦煌学专家,自1943年3月到达敦煌莫高窟后,历经艰辛,一生都致力于敦煌艺术的保护、研究等工作,为敦煌艺术的再度辉煌作出了卓越贡献,他的奉献精神为世人称道,被称为“敦煌的守护神”。
许杰,我国现当代著名作家、教育家、文学理论家。20世纪20年代,许杰就以宣传“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理论,发表《文艺与社会》等论著引起文坛的瞩目。1951年,许杰出版的《鲁迅小说讲话》,是我国最早系统研究鲁迅小说的专著。
王以仁,我国现代作家,1902年出生在浙江天台。1923年,王以仁到上海安徽公学教书,后开始写作,1924年不断有小说、散文、诗歌在《小说月报》等多种刊物上发表。1926年夏秋之间,王以仁失踪,疑为因失恋而跳海自杀。
在这两封信中,常书鸿都向许杰谈起了故友王以仁的失踪。在第一封信中,常书鸿写道:“……我很奇怪,当我最近感到记忆力在很快收缩的时候,还清楚地仿佛听到王以仁介绍许杰的情况。那已是五十多年前的事了。(现在我是七十四岁)是多么清楚多么令我向往的过去呀!至今王以仁失踪的事我还仿佛记得,……他是否自杀我记不得了。你给他出专集等我也没有看见。”
在第二封中,常书鸿写道:“王以仁……是我在浙大遇到的典型的文士朋友。……他口中提到你时,有一点尊敬感佩的思想!……我没有忘记这个一度曾熏陶我知道一点文艺创作上的作家……我曾经画了一张‘人比黄花瘦’的油画,曾经得到以仁的赞赏后,恐怕也就是以仁正在写《落花曲》时候的光景。但我想到他总有一个失踪的思想,不知是何下落?是否从此你再也未见过他吗?可怜二十六年短暂的生命。”其实,王以仁失踪或自杀时24岁,常书鸿记忆有误。
对于王以仁的失踪,是自杀还是出家,常书鸿也一直不清楚。他想许杰这位以仁生前最好的朋友,也许知道一些情况。可当时王以仁失踪得非常突然,没有留下任何遗书或是遗物。包括许杰在内的所有人都不知道王以仁到底是发生了什么。
许杰在王以仁失踪后也曾致信其女友素弟,但女方一直不予回应。许杰也曾登过寻人启事,也一直没有任何消息。事后许杰经过多方查证,大致还原出王以仁失踪或自杀的情形。
1926年6月,王以仁与相恋近一年的女朋友素弟(郑素蕉,杭州女师学生)一同前往海门女方家谈论婚嫁之事。但因为女方家人对王以仁不满,素弟便不敢与住在自己家中的以仁有过多来往,常常躲着尽量不见面。王以仁受此冷遇,便怀疑女友素弟有了新欢,本来就神经过敏的诗人内心变得十分抑郁,平时滴酒不沾的他,那时竟整天借酒浇愁、酒气熏天,举动也常常失态。这让女方一家对其更加厌恶,女友素弟也对他更加冷漠。一日,王以仁当面质问素弟,到底是什么原因让她如此冷淡?素弟却只是对王以仁说了一句:“我与你本来是朋友的关系。”这句回答让王以仁最终决定离开女方家。孑然一身的王以仁本打算从海门去上海,恰好在码头碰到一位朋友,朋友见其失魂落魄,便劝他回台州。回到台州,王以仁变得更加痴狂,其内心十分郁愤,他时常喝得酩酊大醉,念叨着自杀。台州的朋友害怕他出事,总是陪伴其左右,不断地宽慰他。
同年6月19日深夜,一位朋友亲自送心情还算不错的王以仁回到了台州的临时住处。可当朋友走后,王以仁就不知所踪,没有人再见过他。许杰在王以仁失踪后向很多人打听过他的消息,但终没任何消息。只是根据一些蛛丝马迹,推测这位好友当时是“穿了一件夏布长衫,拿了两块洋钱”,夜晚登上了从台州开往上海的客轮。在客轮上,久久不能从失恋中走出的诗人,望着海上悲惨的、迷茫的乌云和黑暗的海水,也许是最终选择了深夜跳海自杀;也许是因为半夜天黑视线不清,客轮摇晃,王以仁不慎跌入大海。这位年轻的诗人,就这样像谜一样消失了,许杰与常书鸿再也没有他的消息……
在信中,常书鸿还向许杰讲述了1936年自己离开法国的原因。“回国是因为在法国巴黎看见伯希和自敦煌盗回去的文物而大惊!……但当我看到伯希和自敦煌盗去的东西这样早、这样好,使我惭愧。我像一个败子回头的人一样急于想看看敦煌壁画。”
这一段经历,常书鸿在其自传《九十春秋敦煌五十年》中有细致的描述:有一天他从卢浮宫出来,顺便遛到塞纳河畔旧书摊区浏览一下书籍,于是发现了一部《敦煌图录》。“我打开盒装的书壳,看到里面是甘肃敦煌千佛洞壁画和塑像图片三百余幅……我爱不释手地翻着、看着……第二天一大早,我来到吉美博物馆。那里展出着许多伯希和于1907年从敦煌盗来的大量唐代大幅绢画。……我惊奇地发现东西方文化艺术的发展有如此不同的差距,看到了我国光辉灿烂的过去。”那一刻,他决定离开巴黎。
1936年秋,常书鸿为了敦煌回到了祖国,担任了国立北平艺专造型艺术部主任。1942年,国民政府面对国内对于敦煌保护的强烈呼声,在重庆宣布建立国立敦煌艺术研究所,常书鸿担任敦煌艺术研究所筹委会副主任。次年2月20日,常书鸿一行从兰州出发,历经一个月,经河西走廊至安西,乘骆驼抵达自己魂牵梦萦的艺术宝库敦煌莫高窟。从此,常书鸿便开始了长达五十年的敦煌艺术生涯。
这两封书信,不仅让已进人生暮年的常书鸿与王以仁的挚友许杰真正相识,还让曾经的故友王以仁再次走进常书鸿的世界。忆起故人与自己的往事,常书鸿感慨万千,他对许杰说:“我们现在都已是八十多岁的老人了,让我们在漫长的记忆中,再聆听一次以仁的《落花曲》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