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新闻
放大镜
“卧谈会”
2021-11-30 16:55:00  来源:检察日报社  作者:王贤涛

  让我成为法学学子的录取通知书到达的那一刻,我告诉自己理想在慢慢照亮现实。作为法学专业的学生,贝卡利亚的《论犯罪与刑罚》、达玛什卡的《司法与国家权力的多种面孔》等经典之作成为我们大一新生的必读书目。或许是少不更事喜欢炫耀、或许是好为人师,每个人都急于把自己在书中的新发现向周围人传递,于是,我们宿舍卧谈会的谈资开始由新闻轶事、明星八卦转向“科层式理想型权力组织”“纠纷解决程序”。卧谈会讨论法学理论的做法一直被我们延续至毕业。

  我就读的山东政法学院培养目标定位于“实务型法律人才”,这种培养导向让我们注定要经历司法考试的洗礼,但是司法考试的苦与累,没能阻断我们“卧谈会”的激情。伴随着司法考试的紧张准备,一些鲜活的法学案例也成为卧谈会的内容之一。不同法学流派学者们理论观点不一致,致使在处理刑法案件时结论不统一。这些结论不统一的案件每每都会把我们的讨论推向白热化,直至隔壁宿舍嫌我们声音太大影响休息来敲我们宿舍门时方才作罢。我们开始尝试把课堂所学知识用来分析现实案例,帮舍友打饭都能被我们上升至一份委托合同,法学开始从课堂书本走向身边生活。

  司法考试让我感受到法律人的存在价值,给父亲“维权”更是让我找到法律人的荣耀。父亲是个老实本分的工人,在我读大三那年,父亲的右手中指在一次机械故障中被钢丝绳所伤,差点断掉。事发后,厂方主动承担了所有的医药费用,并准许父亲在家养伤。那时,正在准备司法考试的我在了解事发经过之后,告诉父亲,这属于典型的工伤,厂方不仅要承担医药费,还得进行误工补偿。但在父亲看来,厂方能够主动赔偿医药费已属不易,哪能再索要误工费?

  在我的坚持下,父亲与我去厂方商谈补偿事宜。厂方在听我诉说完来意后,脸上的笑容开始变得僵硬,声称厂方支付医药费已经尽了义务,承担了该承担的责任,之前发生的工伤事故从来都没有过误工补偿。对此,我耐心与厂方解释法律依据并据理力争,甚至宣称将通过诉讼渠道解决。面对清楚的法律事实、明晰的法律责任,厂方终于同意支付三个月的工资作为误工补偿。最后拿到补偿费时,我才了解到原来厂方每年都有工伤补偿预算,明确列有误工补偿一项,但处于中间环节的部门从来不会主动向受伤者提及。

  十一假期来临,同学们打点行囊,准备用一场旅行来慰劳自己。然而,司考完结,考研未央,法学学子的考研大幕渐渐拉开。当年,高考分数的不甚理想,没能让我实现法学与军校的完美契合,让我与军营失之交臂。此刻的我,准备以考研完成向往军营进发。偌大的校园变得空荡荡,游弋着我这颗矢志投笔从戎的决心。每天六点起床,晚上十二点半睡觉已成为我的常态。

  那含泪播种的,必将欢呼收获。所幸至极,我顺利通过司法考试并成为一名军校研究生。军事法律顾问制度的建立,为鲜红的八一军旗加上了一笔浓重的法治色彩。如今,身为西安政治学院军事法学的一名研究生,我在法律人成长的道路上继续砥砺前行。

  编辑:王根  

上下篇导读

 · 剧情为何不连贯
 · 啸叶
 · 出师
 · 喜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