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流行一本书,非常有意思,书名叫《对标准答案说不:试卷中的周国平》。该书收录了55份各级语文试卷中有关周国平作品的现代文阅读题,既附有参考答案,也有作家本人针对这些答案的再分析。更有意思的是,周国平对这些根据自己作品所出的试题,常常感慨“我自己决不会想这个问题”“给不出答案”……比如:“问某个句子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我看了答案才知道,竟有道理论证、举例论证、对比论证、正反论证、比喻论证、引用论证等这么繁多的名目,而我写这些句子的时候哪里想得到?”
这件趣事的一个旁注是,青年作家巩高峰的“蹿红”。6月9日清晨8时,青年作家巩高峰在从浙江返回北京的火车上,看着自己的微博粉丝从一万突然一路涨到了21万,“里面还有免费送的3000僵尸粉”。一夜“爆红”的原因,正是他多年前写的一篇文章出现在了浙江2017年高考场上,语文卷阅读理解题正是他写的《一种美味》。考生寻作者名而来,在他微博下吐槽题太难。巩高峰之后应考生要求,特意找来浙江卷的阅读理解做了,结果正确率在80%。有网友调侃:作者都不知道标准答案是什么。
我们阅读一部或一篇优秀的文学作品,其给人的总是润物细无声般的享受与滋养,我们很少像语文教学那样对这样的作品进行拆分,把每一个句子或者段落放在显微镜下照出各种各样的纹理来,甚至进行过度的解读。优秀的作家当然有极其扎实的语言功夫,但是他的写作是一种灵性的叙述与表达,不可能每一处都犹如考卷一样“暗含玄机”。即便考察这种“玄机”,进一步分析作品与作者的各种可能,那是文艺批评家的事情,真的不是考生的事情。何况,某些所谓的“主题思想”和“深刻表达”,还真不是文艺批评家们就能说得准、说得到位的,甚至作者自己也不见得可以对此条分缕析。对文章作出那么多的解读,可能你真的想多了!
对此,周国平说:“这是语文测试中所谓‘阅读理解’题的常见现象,让学生死抠范文中某个句子的含义,并且设定标准答案。这就像猜谜,如果谜语设计得太差,考生没法猜,就会叫喊太难、太坑人了。应该改变这种测试方式,而且我希望对考生给出的答案有更宽容的判断。”但是,周国平的这种建议,恐怕只是一个美好的愿望。因为“标准答案”代表的是分数,是决定一个少年人的未来命运的强硬指标。
正是这种追求“标准答案”的方式,让不仅承载文字语言教学、也承载着人文教育重任的语文教育成了一具服务于考试的“僵尸”。而所谓的“标准答案”,更可能沦落成一种假大空的八股方式的表达,让青年学子始终在一种公众表达与私下表达的纠葛、冲突中成长,这会让独立精神丧失殆尽。
周国平举了一个例子:一个初三女生拿给他一份试卷,是以他的《人的高贵在于灵魂》为文本的测试。结果,他只得了69分。女生十分得意,因为她还得了71分呢。“如果标准答案是作者自己也不容易猜中的,我们就有理由问:所谓标准答案的根据是什么?这种有标准答案的测试方式能否测出真实的理解能力?”
丰富地表达与自由地表达,是文字的魅力所在。如果用一种“标准答案”的方式把文字束缚在黑屋子里,我们失去的,恐怕就不仅仅是一种表达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