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新闻
放大镜
《爱乐之城》与“造”乐之法
2020-11-30 16:54:00  来源:检察日报  作者:严义挺

  作为金球奖的新晋“大满贯”得主和已获今年奥斯卡14项提名的作品,电影《爱乐之城》(La La Land)用简单的情节讲述了一个关于生活和艺术、爱情和梦想的故事。男女主人公的爱情与梦想,一切看似疯癫不羁,却真诚、纯粹、勇敢、执着。那份“用爱让梦想照进现实”的朴素情怀,总在不经意间撩动内心。在这个充斥着大场面、大动作、大投入的时代,《爱乐之城》选择在“走视(觉)”的电影市场中另辟蹊径,靠“走心”去捕获观众,带予观众一部明亮、浪漫、灵动的作品,这或许是该片获得巨大成功的重要原因。

  所谓题如门楣,音乐和舞蹈是《爱乐之城》的双翼,带着观众飞进一个五光十色的梦,爵士乐(jazz)则是双翼中一枚独特而绚丽的羽毛。男主人公对爵士乐的梦想和追求过程,正是电影的主线之一。作为一种广为人知的音乐风格,爵士乐虽然只有百余年的历史,但对其起源至今尚未有一个确定的说法。根据学者的考证,爵士乐与非洲黑人或者说是美国的黑人语言有关(有一种观点认为,词根jaz是非洲的一种含义不明的俚语),是由历史上美国南部非洲黑奴表达生活和情感的音乐形式(或称之为彼时黑奴发自内心唱出的劳动号子)发展而来的,也就是说,爵士乐既有非洲音乐的渊源,又是美国黑人创作的一种音乐。美国南部城市新奥尔良历史上亦曾是大量黑奴的集聚地,现在被普遍认为是爵士乐的发源地。

  可见,爵士乐在形成初期,主要是一种下层民众的表达方式。19世纪末和20世纪上半叶,爵士乐得到了较快的发展(爵士乐的灵魂人物路易斯·阿姆斯特朗也是生活在这个时期),这种情况的出现与美国历史上臭名昭著的吉姆·克劳法(Jim Crow laws)密切相关。吉姆·克劳法泛指1877年至1968年间美国南部各州对有色人种特别是非裔美国人实行种族隔离的法律。吉姆·克劳原是1799年出现在波士顿舞台剧中一个黑人角色的名字,19世纪30年代,一位美国演员专门以此为艺名来表演讽刺和侮辱黑人的节目,久而久之,吉姆·克劳一词就成了美国白人嘲笑和藐视美国黑人的代名词,吉姆·克劳法则成了这类侮辱黑人尊严的法律的统称。吉姆·克劳法的出现,迫使美国南部黑人(含混血黑人)重新组合在一起,并因此在不经意间,促进了不同黑人族群之间音乐风格的融合,特别是“拉格泰姆”(Rag鄄time)钢琴风格和作为黑人民间演唱形式的“布鲁斯”(Blues)的结合,进而推动了爵士乐的蓬勃发展,并发展出了自由爵士、摇滚爵士等众多的风格,直至影响了世界现代音乐的发展。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讲,作为“恶法”的吉姆·克劳法,却在无意中“造就”了今天风靡全球的爵士乐。

  而为何吉姆·克劳法存在于美国南部各州,对此还得从美国的历史说起。

  历史上,北美大陆的开发过程和野蛮的黑奴贸易息息相关,特别是北美南部温暖的气候和肥沃的土壤十分适合棉花、烟草的大面积种植,从非洲贩卖来的黑奴作为廉价劳动力,长期被视为白人种植园主的私人财产。1776年费城制宪会议时,为换取南方对建立联邦的支持,北方自由州作出妥协,同意南方蓄奴州保留奴隶制,所以,即使是著名的1789年美国宪法中,也专门规定了“一个黑奴等于五分之三的白人”“国会不得立法禁止进口奴隶的贸易”“逃亡奴隶被抓获后须归还原主继续为奴”等在今天看来极其荒唐的内容。后来,南北双方在新加入的州中是否保留奴隶制的问题上分歧渐深。而1857年,在“Scott v. Sandford”案中,联邦最高法院的判决则成了一份引发战争的判决。

  该案中,最高法院裁决黑奴不是美国公民,并以违宪为由,废除了旨在限制奴隶制扩张的1820年《密苏里妥协案》,这对本已尖锐的南北废奴矛盾起到了严重的激化作用,是引发南北战争的重要原因之一。时至今日,美国联邦最高法院在向参观者介绍该院历史时,都会提及该案。

  南北战争结束后,尽管在1865年至1869年间,美国国会陆续通过了联邦宪法第13至15条修正案,明确宣布奴隶制非法、承认黑人的联邦公民地位、保证黑人的选举权等,但在1877年南方重建结束、联邦军队全部撤回北方之后,南方各州又开始出现白人种族主义者针对黑人的大规模的暴力活动,黑人在重建时期所获得的各项权利逐渐丧失。特别是在1896年“Plessy v. Ferguson”案中,联邦最高法院裁决路易斯安那州等地在列车上将白人与黑人隔离的法律并不违宪,由此确立了“隔离但平等”的原则,承认了南方种族隔离制度的合宪性。美国南方各州利用这一原则制定了系统的种族隔离法律即吉姆·克劳法,在学校、医院、汽车等各种场所实行种族隔离。在种族主义者那里,爵士乐甚至被视为是原始的和落后的音乐。

  到今天,爵士乐在黑白人种之间的发展屏障已经消除,爵士乐不仅从街头走向了剧院,也从传统走向了现代、从美国走向了世界。

  如此看来,爵士乐的产生和发展背后,折射着历史和社会变迁的影子,正如有的音乐学者所指出的那样,不同时期的爵士乐反映了美国不同的社会状况,包括黑人传统、战争灾难、贫民生活、经济状况等各方面的情况。同时,这样一个变化的过程,也体现了法律对音乐的潜在影响力。有了这样的视角,《爱乐之城》与“造”乐之法这两个看似毫无关联的事物,却也存在着可以令人娓娓讲述的个中关系。当然,在这个商业化的电影时代,观看一部影视作品纯属休闲,但话说回来,若能发现一种新的欣赏角度,亦会有别样的观影乐趣,不是吗?

  编辑:王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