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日的沙河,有些许清冷。伴随着寒冷天气和十几个小时疲倦旅途的,却是新鲜而放松的心情,毕竟,短暂脱离日复一日繁杂而紧张的工作,已是许久不曾有过的体验。
第一次走进检察人的最高学府——国家检察官学院。坐最早一班地铁入校,天尚蒙蒙亮,但校园周围布满的遒劲的树枝一下引起我的注意,课下我最大的乐趣就是走遍校园的每个角落。
印象最深的一门课程是《领导语言艺术》,老师是中央教育电视台的教授,一个精神矍铄的老人。他比大多数学员都要早地来到教室,在台上一刻没停地讲了3个多小时仍然神采奕奕。讲毕,经久不息的掌声和学员们意犹未尽的感觉,是发自肺腑地对老师的热爱与喜欢。
讲授《我国刑事诉讼制度发展》的,是学院一位老师。她与大家一起回顾了我国刑事诉讼制度的发展历程——从新中国的“专政思想的刑事诉讼理念”,到1979年的“职权主义模式”,到1996年的“修正的职权主义模式”,到2012年的“中国特色模式”,到如今的“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制度改革”,每个时期的发展与定位都是源于当时各自的历史条件,都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她有些自嘲地说,无论参加何类研讨会,自己总特别愿意强调检察权,以至于被她的同门师兄弟笑称“不愧是检察机关培养出的人,本位主义思想极其严重”。她不无感慨地说,在很多大型学术研讨会议上,检察机关的声音并不多,尤其是来自实务界的更是少之又少。
这是最令我警醒的一课,想起自己工作中,甚或大多数同仁对检察理论研究的理解是否过于简单肤浅?我们的理论自然是为了更好地发出我们自己的声音。因为我们的很多工作,很多职能,社会了解得并不是太多而是太少,这不是一个好现象。
认罪认罚从宽制度若干问题研究,是最高检一位领导主动请缨来讲的。“跟进改革是你在业务上精进的一个捷径。”这是老师的第一句话。自2005年至今,全国公诉案件每年以3万至5万件的数量逐年上升,基层院人员力量与工作量极不匹配的矛盾在日益加剧。“因为案件多,基层干警常年超负荷工作,成为了办案工匠甚至办案机器,他们没有时间学习、思考、论辩,没有时间调查研究,没有时间提高……”
图书馆林林总总的法律书籍,挑选是困难的,但我从中也发现了自己的最爱。最喜欢的是戴维·苏特大法官的一句话:每位法官的共同义务在于,对简单案件的存疑,对普遍公理的质疑,对既往先例的谦抑,以及不受现实怀疑约束,勇敢挑战权威原理的勇气。
最后的一个夜晚,一个人在图书馆坐了很久,既有一种疏离感,却又有一种归属感。回想着各位老师的授课,想起那句“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行万里路不如阅人无数,阅人无数不如名师指路”,这大概就是我来这里的意义吧。
(作者单位:山东省日照市东港区人民检察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