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新闻
放大镜
“我很享受还原案件事实的过程”
2021-09-30 15:57:00  来源:检察日报  作者:史兆琨 杨永浩

  身着检察服的四位青年检察官渐次走进来时,瞬间聚焦了全场的目光。专业强劲、颜值担当、才华横溢,最重要的是各有故事。

  5月4日下午,由检察日报社新媒体工作室、北京市检察院新闻办主办,北京市法治宣传教育领导小组办公室、北京市司法局、北京市文化局、首都图书馆、中国传媒大学新闻传播学部联合主办的“有故事的青年检察官”沙龙分享活动在首都图书馆举行,来自检察系统的四位检察官用心讲述了他们一路走来的成长故事,分享他们对于每一次人生抉择的切身感悟——

  一本用签字笔写着密密麻麻字迹的日历型笔记本出现在大屏幕上,有的页面还有照片作配图,甚至会用不同颜色的笔进行批注,格外醒目。这本笔记本的主人是北京市检察院第一分院公诉部副主任赵鹏,他用“学会了规划”来概括自己工作多年来的重要收获之一。

  赵鹏有着14年从检经历,办理过800余起刑事案件,为国家追回赃款1.14亿元,每年撰写约20万字的文章,运营着“全国检察自媒体20强”的微信公众号……

  “我生下来仅三斤多,爸妈说如果我是他们的第一个孩子,可能就不会考虑生下我了。”他大方分享了自己作为一名早产儿的经历,言辞恳切,令人动容。基于母亲的身体状况,他的出生对于父母而言是一次有着挣扎的抉择。对赵鹏来说,如今获得的诸多奖项、取得的不俗成绩不能不说是懂得来之不易后格外珍惜的结果。

  而对于北京市检察院第二分院审查逮捕部检察官助理周慧来说,进入检察系统亦是一次抉择。

  “在从事检察工作之前,我在家乡做小学教师。”周慧看起来柔弱、温婉,但从教期间近20个各级各类奖项和称号并没有锁住她颇具张力的心,她选择读法律硕士,毕业后进入检察系统工作。

  三年多的时间里,周慧在干部处、侦监处、反贪局、办公室、未检处五个岗位都工作过,经常是刚刚把业务熟悉起来,又因院里工作需要被调整到一个新岗位。

  “同事说我搁哪都只知道‘傻干’,但我只是决不允许因为自己的疏忽和懈怠造成失误,只有全力以赴了才能心安。”这句话或许最好地诠释了无论在哪里她都可以做得很棒的原因。

  “2010至2013年,我在没有配备固定书记员的情况下年均办案100件。当时周末加班写材料是一种生活常态,甚至有时加班晚了就在办公室的折叠床上和衣而卧。”回想起那段难熬的时日,北京市海淀区检察院科技犯罪检察部检察官白磊有些激动,“甚至每天晚上做梦都在办案子。”

  在这段长达三年多、青春无敌的岁月里,白磊凭着内心的冲劲,用年轻的身体不断“打消耗战”,“没有前期的大量付出和经验积累,也不会做到后面的游刃有余”。

  “我参加检察工作11年,但一开始我并没有选择从事检察业务工作,而是奔着检察院宣传岗位去的。”北京市昌平区检察院审查逮捕部检察官陈蕾有个心愿,“想成为检察院里搞新闻最好的,搞新闻里法律学得最好的。”

  由于母亲是新闻从业者,陈蕾对新闻工作有着天然的热爱,后来,从宣传被调整到办理各类案件的审查起诉岗位。

  “印象最深的是接了一个非法占用农用地的案件,当时除了知道入罪标准、犯罪构成之外,看到一堆农用地合同、规划图、现状图以及一堆证言,急得直冒汗。”无奈之下,陈蕾就找经验丰富的检察官问,“我也不怕被笑话,不会就是不会。死磕恶补一通之后,终于明白了。”当开完庭,辩护人忍不住称赞陈蕾很内行时,陈蕾内心的成就感无以言表。

  故事分享结束后,由著名高校法律专业大学生组成的首都高校“青春船长”团队成员和来自中国传媒大学新闻传播学部的学生共四十余人,与四位青年检察官进行了交流,对于“终身追责制”“检察官的日常”“法律圈子趣闻”“事实认定”等话题,进行了面对面的探讨。

  “从薪资水平以及行业压力来看,检察官这个职业似乎并不是最理想的,那么,为什么会一直坚持选择检察官这个职业?”一位听众发问。

  回答者赵鹏对这个话题直言不讳:“我很享受还原案件事实这个过程,由于没有一定规则和一劳永逸的方法,因此,每一次的还原都是一次挑战;检察官这个职业可以很有温度,也会有不少智慧的迸发,这对我无疑是一种巨大的吸引。”赵鹏回想起自己刚工作时,工资只有1000多元,父亲担心他因为收入问题离开检察系统,多次偷偷在他钱包里放钱。“我每次发现钱包莫名多出来的钱时,我爸就会说,那可能是财神爷给你的,拿着吧。”说完他自己都忍不住乐了。对于父亲,他有着最深的热爱,对于检察官这个职业,亦是如此。

  “2016年司法改革后,我成为一名员额检察官,进入新成立的科技犯罪检察部,办理各种新类型科技犯罪带来的挑战让我觉得工作更加刺激。”白磊坦言,能在工作中找到这种刺激的感受,对于他而言,是非常幸福和幸运的一件事。

  热爱是留下的内在力量,对于四位青年检察官来说,为理想坚持这个职业选择,或许就是一种不可言传的幸福。

  编辑:王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