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新闻
放大镜
法律与世俗世界的图景
2021-09-30 16:31:00  来源:检察日报  作者:张录芳

  《大鱼海棠》这部动漫电影围绕着一个凄美的爱情故事展开:居住在“神之围楼”里的女孩椿,在16岁生日这天要行成人礼,化身为一条海豚到人类世界中巡游七日,亲身观察由她们这个世界掌管的自然规律是如何运行的。在巡礼过程中,椿被大海里的一张网困住。一个人类男孩为了救她不幸坠入深海死去。椿为了报恩,用自己一半的寿命作为交换,向灵婆赎回了男孩的灵魂——一条拇指般大小的鱼。她需要帮助男孩成长为巨大的鱼回归大海,才能使他获得重生。椿为他起名叫鲲。由于忤逆了神的世界规律,椿为自己的族人带来了种种灾难。在悉心照顾鲲的过程中,椿对鲲产生了一种难以言明的情愫。最后,在深爱着椿的湫的无私帮助下,椿不仅实现了自己的愿望,而且以凡人的面目与鲲一起回到了人类世界。

  据说,这部影片的创意源自《庄子·逍遥游》,以此为基础融合了许多来自古书《山海经》《搜神记》以及“女娲补天”的上古神话等诸多中国传统元素。影片通过营造一种独属于东方的古典神秘气质,刻画了一个完整丰满的东方玄幻世界,很好地体现了天人合一、生死轮回的哲学理念,赢得了热烈反响:45天获得超过158万元资金支持创下中国众筹融资记录;首日票房达7460万元,打破了中国国产动画首日票房纪录。

  站在法律从业者的角度观察,影片勾勒出来的两个截然不同的世界,为我们窥探法律世界和世俗世界的图景提供了良好契机。

  影片中,椿生活的“神之围楼”的世界,有着严格的天规,与人类世界之间横亘着一道严格的戒律红线:不能与人类接触。正因此,椿照顾鲲的行为才要受到神的惩戒。

  如果将椿生活的世界视为司法人员的法律世界,那么,鲲生活的世界就是普罗大众的世俗世界。而“不与人类接触”的戒律与法律世界所要求的司法人员“与世俗社会保持一定距离”的职业道德有着异曲同工之处。

  在大多数情况下,透过法律世界看到的图景与世俗世界看到的图景并不完全一致。因为,在法律世界当中,“与世俗社会保持一定距离”是司法人员的职业伦理,目的就在于保障司法人员独立、客观、审慎的立场不受外界侵扰。这条原则严苛到倘若司法人员在不恰当的时间和当事人或者有关人员一起吃饭喝酒,都足以受到法律追究。无怪乎有人说:司法者的尊荣不在于衣锦还乡的显耀,而在于深居简出的孤独与寂寞。从这个角度而言,喧嚣的世俗生活与法律世界的司法人员无关。在他们的认知当中,唯一信仰的只有法律,而指引行为的标准只有证据。司法裁断的过程,就是司法人员与证据交流的过程。在他们的眼中所观察的图景,其实就是比对分析证据之后所识别的图景——法律真实——注定了与世俗世界所认为的图景——客观真实——无法完全匹配。

  但是,影片当中,椿不仅逾越了“不能与人类接触”的红线,而且还爱上了属于人类世界的鲲。这或许从另一个角度提醒我们:法律世界与世俗世界之间,也无法完全做到泾渭分明,某些时候反而会相互交融在一起。例如在对法官的选任方面。有文章报道,英美法国家对法官的任命首要考虑的并非法律,而是良好的道德品质。这条选任标准基于下列逻辑:任何职业都需要良好的道德品质,而作为掌控生命和自由的法官,需要对生命和自由有着高于一般人的感悟和体恤,而这建立在一定的修养和阅历之上。但是法律知识不能代替人的修养和阅历,修养和阅历只能通过世俗世界的日常生活来积累。

  对于司法人员而言,连接法律世界和世俗世界的节点是证据。正是由于对证据认知的不同,导致两个世界的主体难免存在沟通上的困难。实践中,那些与社会公众的预期相差悬殊的司法判决,容易引起公众情绪反弹,某种程度上,症结就在于此。

  而弥合两个世界隔阂的一条重要途径在于释法说理。必须承认,现实中释法说理贯彻的并不充分。数十页的法律文书大部分被事实陈述、证据罗列所占据,涉及释法说理的部分要么语焉不详,要么寥寥数笔带过,这更加剧了朴素正义与法律正义之间的裂隙,进而深刻影响着世俗世界与法律世界之间的情感认同。

  或许正是看到这一点,近年来,司法机关内部实行了包括案件信息公开、裁判文书公开、法务检务公开等多项司法公开措施。2015年7月,最高检更是印发了《关于实行检察官以案释法制度的规定(试行)》,明确要求检察官要结合检察机关办理的案件,围绕案件事实、证据、程序和法律适用等问题进行释法说理、开展法治宣传教育等活动。

  以案释法的本质在于提高诉讼当事人和社会公众对司法行为的认可度。通过开放、生动、鲜活的以案释法,将专业晦涩的法律术语转化为贴近受众情感的世俗用语,搭建起两个世界沟通的桥梁,使得法律精神生活化、通俗化。如此,法律人所认知的法律世界与普罗大众所了解的世俗世界之间的距离将渐趋缩小,互信也将成为必然。

  编辑:王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