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新闻
放大镜
匆匆那些年
2022-01-30 09:50:00  来源:检察日报  作者:辉未

  在无限参差驳杂的法律和风俗中,人不能单纯地追随幻想在行走,而当年,作为一个高中的理科生,带着对孟老“论法的精神”的懵懵懂懂,怀揣着对法律的青春梦想,我毅然选择了法学专业,踏上了开往西安的列车。

  习惯于小城市的安逸和恬静,乍到古都颇不适应大城市的拥挤和喧嚣。但站在西北政法大学长安校区的门口时,顿感大学城朝气蓬勃的青春气息。品读题词“法律人的摇篮”,不再艳羡,此时此刻,我便是法律学人。

  除却大学生活共有的逍遥自在、饱读趣书、游山玩水之外,至今令人动容的事情有二。

  一则加入法律服务社团。大一伊始我便参与践行普法宣传活动,此后初出茅庐,向弱势群体提供法律援助,为其在法庭上寻求迟到的正义。不断磨砺之后,渐渐消除了首次开庭的紧张不安,提高了案件分析能力,我掌握了法庭辩论技巧和司法文书写作,了解了法官、检察官和律师的生存状态。四年间代理案件十余起,锻炼了自学和迅速掌握部门法精髓的突击能力。最为惊险刺激的则是上午远郊开庭,下午法理考试。与法律援助部战友情同手足之时,我也收获了美好的爱情。

  二则潜心复习司考和考研。法学院校的增多和扩招,法科学生的就业率不免下降颇快。考研深造成为不少同学的出路。临近毕业,司法部的司法考试改革方案出台,首次允许在校应届毕业生参加司法考试。众所周知,获取法律职业资格证不仅意味着被认定为公检法司律的储备人才,更是法科学生的尊严象征。机会的增加不仅带来由衷的喜悦,也带来考研与司考如何抉择如何兼顾的困惑。当得知首批师兄师姐惊现一石二鸟者,不禁暗下决心。既然有人已经做到,为何不可拼死一搏?“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遂以蒲松龄先生这一气势恢宏的《自勉联》为座右铭,每日中午坚守教室,晚上留守至灯熄,未敢有一丝懈怠。还好天遂人愿,能够继续求学深造的同时,还获得了从事法律职业的基本资格。

  而后,既然成为研究生,自然醉心于试讲授课、论文撰写和发掘学术兴趣。承蒙导师抬爱,循循善诱,终得学术研究之规范体系及方法论,至今受益匪浅。法学方法即是推动、繁荣法学研究的利器和法宝,掌握学术研究方法,自是通晓学术研究的必由之路。不盲目随大流,人云亦云,而是独辟蹊径,默默耕耘,潜心研究社会问题的纾解之道。

  阔别了长安古城,结束了“七年之痒”,怀抱着法律研究的学术梦想,有幸考入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攻读法学博士学位。进入梦寐良久的顶尖学府继续深造,曾经多么不敢奢望,但庆幸梦想终究照进现实。文明精神,野蛮体魄,已是每日斑驳。零距离聆听法学大咖教诲,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惟愿时光静流,初心依旧。匆匆那些年,与法律始终眷恋。如若懈怠,何以缅怀?

  编辑:王根  

上下篇导读

 · “标准答案”的另一面
 · 病人
 · 排队
 · 钢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