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新闻
放大镜
正月“走人户”
2024-07-31 10:33:00  来源:检察日报社  作者:蓝江安

  我老家农村一带,至今还延续着正月里“走人户”的习俗。“走人户”就是串门的意思。亲戚和朋友之间走动走动,越走越动,越走越亲;相互之间不走不动,如果还能亲密无间那才是怪事。“走人户”的时间大概达半个月之久,即从正月初一走到正月十五,你走我家,我到他家,吃、喝、聊“一条龙”。主人家自然要把平时舍不得吃的熏肉、瓜果、好菜拿出来享用,还要到乡村代销店或到酒作坊弄上几斤白酒,你一杯我一杯不醉不准归。

  吃罢、喝罢,上了年纪的妇女手牵手絮絮叨叨聊家常,小孩子则放零散的鞭炮、打陀螺、拍纸制的“豆腐干”,成年男子则围在一块用扑克牌“偷十点半”。玩完、聊完,大家就一块走一走,边看风景、看行人,边谈笑风生,似乎有说不完的话,千言万语都在这浓浓的乡情中化为春风雨露。

  “走人户”在我老家一带源远流长,自村民们懂得来而不往非礼也时起,“走人户”便成为村民相互交流信息、联络感情的主要载体。说它“主要”,盖因村民间的生日婚娶都要走动走动,但没有像正月里那么人气旺、气氛好。有几年极端时期,“走人户”被视为拉帮结派,人心设防,要好的村民之间只好偷偷走动。改革开放后,随着物质生活的好转,村民们走动更加频繁了。

  “走人户”很讲究,其中一个重要构成要素就是上礼。物质生活差的时候,一把面条或一块肉就是见面礼。生活相对好时,就送酒、送糖,甚至送上少许礼金,有千里送鹅毛的意思。到主人家吃住好几天,好菜好酒送上来,完全不是商场上的等价交换。从这个意义上讲,“走人户”没有铜臭味,反映出村民们对平淡生活、至诚人间情谊的憧憬。

  我小时候特别喜欢“走人户”,一想到有好吃的、好玩的,就馋得不得了,非要缠着家长达到目的,于是留下了个“赶脚狗”的绰号。记得有一次我缠着母亲要“走人户”,母亲恐吓说,亲戚家是大院子,狗特多,害怕不?我说不怕。母亲带上我到了目的地,两条大黄狗恶狠狠地扑来,幸亏主人家解救及时,我才免遭皮肉之苦。此后每次“走人户”,我都要问问主人家处有没有要咬人的狗,也算是我留下的后遗症吧。

  那个时候,我隐约觉得城乡之间亲情鸿沟很深,还听说主要是因为农村“农二哥”饭量很大,“城大哥”惹不起总躲得起;还有就是农村人不爱干净,随地乱吐痰,烟头和果皮乱丢,常常让爱干净的城里亲戚待客走后打扫大半天。其实,逢年过节,不少“农二哥”喜欢到城市走走亲戚,一则想看看城市里的花花世界,回家后好向邻居炫耀;二则喜欢看看城里人吃饭很讲究的做派。然而,大多数时候他们都高兴而去扫兴而归。

  大人们喜欢带着孩子去城里见识见识,农村娃娃怯,瞪着眼睛躲着父母背后,贼溜溜地盯着人家漂亮的天花板、整洁的卧室转,见着什么都稀罕,家长便自嘲说:“乡下孩子嘛,没见识。”说着狠狠拧一下孩子的脸,孩子虽然痛得龇牙咧嘴,但也不敢叫出声来。那个年代,农民对城市是害怕的。

  多年以后,我经过努力当上了“城大哥”。正月回乡,儿时的死党和亲戚借给我拜年的机会登门做客。我在城里长大的妻子脸上便阴云密布,借故带着儿子溜之大吉。我就把过年时准备好的腊肉和香肠切好蒸热,和他们大块吃肉、大杯喝酒,大声划拳、大声笑谈,吃得四大皆空。送走他们后,我得及时打扫战场,免得妻子回来后怒发冲冠。我这种待客之道确实很累,但是我高兴呀。因为乡亲们来一次不容易呀,因为他们没把我当外人啊!我也是从农村出来的人,不能忘本呀。

  现在农村条件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改善,真正实现了吃得好、穿得好、用得好。如今,不仅“农二哥”喜欢到城里走走,到城里务一份工,开一爿小店,“城大哥”也喜欢到乡下走一走,甚至开一爿菜地,真正体味一番农家乐。

  编辑:王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