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新闻
放大镜
宝贝,我一直在你身边从未走远!
2018-09-05 09:45:00  来源:邳州检察  作者:顾海宁

  近日看了朋友圈里一个人贩子猖狂作案的视频,触目惊险!青天白日,朗朗乾坤,人贩子竟然敢强抢明夺,手段伎俩想之未想,竟然还有演双簧的,一唱一和,让你欲哭无泪。曾经看到过一个新闻(大体是这个套路):人贩子瞅准一个宝妈,上去一巴掌,骂骂咧咧:孩子已经判给我了,谁让你偷抱出来的。人贩子抱上孩子就走,宝妈生拉硬拽并对路人求助:这个人我不认识,他们是抢孩子的!这时路人将信将疑时,人贩子一伙里的一个老年妇人看准火候顶上去,哭天喊地:谁让你把我孙儿偷出来的,了不得了,我跟你拼了……。路人这时“恍然大悟”,噢,原来是“家庭矛盾”,人贩子一伙堂而皇之的抱孩子上车溜之大吉,落下母亲一个人瘫坐在地上,欲哭无泪,还遭受着路人的指指点点。可见,应了一句俚语“流氓不可怕,就怕流氓有文化”,人贩子对人性的揣摩,对群众心理的研究已经使某些夸夸其谈的专家汗颜不已。

  昨天的视频让我想起了早先看过的黄渤、郝蕾、赵薇、佟大为主演的一部电影《亲爱的》,笔者力荐大家去看看。故事的梗概是:田文军和鲁晓娟离婚后,儿子田鹏判给田文军,鲁晓娟偶尔去看儿子。一天鲁晓娟看完儿子开车离开,在城中村的闹市里走走停停,田鹏跟着车后面追,一边追一边喊“妈妈,妈妈……”,但是车子越走远远,越走越远,这时电影拉了一个远镜头:车水马龙中,一个路边人一把把田鹏抱走,消失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从此,田文军和鲁晓娟也不再纠葛情感破裂,离婚后带来的絮絮叨叨的琐事,自此两人走上了遥遥无期,但又心存侥幸的寻子路。也逐渐的涉足到了一个圈子,一个在别人看来似乎不存在的圈子,那里是一群丢失孩子的父母相互帮助,相互鼓励,相互寻求精神慰藉的圈子。他们定期组织通气会,相互鼓励,相互交流线索,并宣誓找不到孩子绝不再生第二个孩子。

  多少年的找寻已经让他们的嗅觉变的无比灵敏,一旦听到哪里有破获拐卖人口的案子,他们总会第一时间赶到,在公安机关的帮助下一个一个孩子的辨认,然而却一次次的失望。多少年里,鲁晓娟总会癔症般絮叨一句话:我为什么没听到鹏鹏在后面喊妈妈……我应该听到的,我为什么就没听到,为什么没听到……。

  忽然有一天,有人传来消息,一个偏远的小山村里有个小男孩长得很像鹏鹏。于是两人满怀希望直奔山村,老天有眼,在远处高高的坡上反复的观察,终于确认那就是鹏鹏,但是他们的孩子已经变成了地地道道的山里娃。在警察没来之前,两人生怕夜长梦多,抱起鹏鹏往村外跑,这时满村的人拿着刀叉棍棒乌压压的追了出来,若不是警察及时赶到,恐怕倒霉的就是田文军等人了。后来经调查当知,当年抱走鹏鹏的男人就是现在收养鹏鹏的李红琴的男人,李红琴也一直以为自己不能生育,鹏鹏是丈夫在外地打工捡来的,包括自己目前养育的一个小女孩吉芳。鹏鹏被田文军,鲁晓娟接走,而吉芳也被民政送进了福利院。但李红旗琴始终认为自己有权利抚养吉芳,不停的向有关部门反映,不断的打听咨询收养的事由,其间遭遇过一口官腔,貌似公事公办的有关机构的推诿,也遇到了一些满眼势利,或者沽名钓誉的律师的忽悠。为了看福利院里的吉芳,晚上爬水管踩在空调架上隔着玻璃窗看孩子,小吉芳在里面哭,一边哭,一边喊“妈妈,妈妈,我想回去……”李红琴在外面哭,看了这一幕观众的内心都是五味杂陈,酸楚不已。

  民政部门始终认为,李红琴不是吉芳的生母,既然吉芳无法查询到亲人,理应由民政接收。然而规章、制度的制定和实施理应处于公平的对待,处于内心的正义,一味的僵硬的理解规章制度,并不是真正的遵守和适用规章,吉芳已经与李红琴建立的事实上的母子情分,从孩子心理和利于孩子成长的角度,李红琴抚养孩子对社会及孩子并无不利,与其把孩子送进陌生的福利院,不如让吉芳再回到原来的环境。与其顾及一个僵硬的规章条例,不如把它变成一个充满人性关爱的亲情故事互助会的发起人韩总经过一次次的失望,也绝望了,不再指望哪天真能找到自己的孩子,于是他和妻子怀里第二个孩子,再去办二胎手续时,有关部门冷冷的丢过来一句话:你地提供一胎死亡证明。韩总不无悲愤的说:我就是找不到孩子才要生的第二个孩子,你要我去哪提供死亡证明去!如李红琴意图收养小吉芳一样,韩总也遭遇了一把证明“我妈是我妈”的懒政秀,实质上很多部门制定所谓的“规定”、“制度”、“条例”并不是真的依据法律、法规从有利于被实施人利益的角度制定,很多的“规定”实质是出于推诿的动机或者出于某些利益制定的“土政策”,正因为这些“土政策”让群众本以为合法、合规、合理的诉求告求无门,或者颇费周折,劳心费力。就此往外,这种情况比比皆是,实质就是懒政、怠政的表,电影把市井百态、人情冷暖刻画的入木三分。

  时常看到网络有关孩子走失的信息,很多人不觉得这离自己有多近,看了这部电影才知道我们身边时刻都在发生这种不幸。网上也有很多所谓“防拐策略”,有的确实有些帮助,而有的就是无稽之谈,比如某个加盟快餐店大张旗鼓的在媒体宣传其已和公安机关建立防拐联动机制,只要走失的孩子能找到他们任何城市的店面,他们都会提供最及时最有效的帮助。后来被网友一针见血地驳斥:首先这个快餐连锁并不是三线以下城市都有的,而且很多店面也并不是都在繁华地段,大人在满街的门面里就不一定能找到这个加盟店的标志,何况你让一个孩子去找!与其有这个时间去找店面,还不如让孩子直接在街头求助呢。这就是这个加盟店的广告噱头罢了!所以媒体里的所谓防拐报道不一定都值得学习。从日常生活角度,我们倒可以总结如下几条,高大上未必有用,简单实用才是我们需要的。

  首先,我们经常告诫孩子的是不要和陌生人说话,不要接陌生人的东西,当然这是对的。但是有时会出现一些尴尬,如在爸爸、妈妈同亲友聊天时,亲友出于喜爱,给孩子礼物或者零食,这时孩子确实会一脸懵懂:不是说不准拿别人的东西吗,那我拿还是不拿哩……小心灵在斗争。其实爸爸、妈妈在教导孩子时,还是要循循善诱,不能一味的“绝对”!,孩子当然不知道这个“陌生人”是谁,父母就应该在平日里告诫孩子,在爸爸、妈妈在场时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接受礼物或者零食,告诉孩子骂,那是叔叔、阿姨喜欢你。避免出现一边是出于礼貌或者喜爱,拿些零食或者小礼物给孩子,一边是拼命的护着孩子,就是不要,多尴尬的情景。正如有些主流媒体支的防诈骗高招,听到自称“公检法”的一律挂掉,同志,谁告诉你,“公检法”就不能打电话了?!

  其次,平日让孩子记住爸爸、妈妈的姓名,电话及单位,时常提问孩子,让孩子牢记在心,这在孩子和父母失散时很有用处。平日要时时教导孩子,自己找不到爸爸妈妈了,要向路边穿制服的人求助,交警、保安、路政,哪怕公司职员。有调查表明,身着制服的会发自内心的升起一份荣耀感和责任感,因此告诉孩子找不到父母了,首先向穿制服的求助,告诉他们自己的家庭信息。你要求孩子走丢时要向警察叔叔求助,完全超越了孩子的智力理解范围,什么样的穿着是警察,有时连大人都分不清。

  再次,现在老人来市区帮助子女带孩子是非常正常的现象,老人甚至宝妈一个人带宝宝逛街,这也是人贩子重点盯梢的“肥肉”。老人要提高警惕,不要一个人推宝宝到人群稀落的地方或者陌生的地方,更不能在买菜时把宝宝放在小推车里,因为你不知道可能旁边就人早就盯上了可爱的宝宝。现在明抢都有,何况顺手抱走更不在话下,真的情非得已必要这么做,一定把娃抱在怀里,哪怕就是找个零钱的功夫。

  第四,不要让孩子独处,哪怕一群小伙伴在一起,你还是要时时告诫孩子,如果有陌生人在你们身边转,一定要及时离开,如果陌生人上来问话,小伙伴一定要一起往前凑。人贩子的心理就是见好就收,看没有甜头,就跟野兽扑食样,就那一下子,扑不到又伺机寻找下一个目标。有时父母会抱侥幸心理,聚餐时让孩子一个人在外面疯,这时很危险的,应该和朋友孩子一起玩耍,并事先介绍,让孩子之间相互认识,并划定活动区域不准超越,同时告诫孩子一起玩耍,不能单耍。如果没有其他孩子,就不要让自家宝贝一个人在房间外玩耍,因为危险无处不在,当然,不仅仅指人贩子。

  第五,以前说老人或者宝妈一个人带娃出去不安全,现在个别情况是老爷们带宝宝出去都有可能有危险。当然对付大老爷们带孩子时,单个人贩子就有顾忌了,这时会以双簧的形式来作戏,一唱一和,以致路人不明就里反倒一致的指戳宝爸。这时你要做的是死活不能撒手,死死地抱住孩子,奋力挣扎,人贩子见好就收,他不会为了这个棘手的事跟你死缠,他们会放弃你,再寻找下一个目标。

  第六,你带孩子出去玩耍,你需要上厕所或者孩子缠你买玩具、零食等,有时情况不允许让孩子紧紧贴着你,这时你可以让宝宝在外面大声数数,让你能听得到他(她)的声音,就算是跟他(她)做游戏了,规定数到几,你会准时出现在他(她)眼前。这不失为一个有效的方法。

  第七,这种情况比较极端,有过报道,主要针对老人和宝妈,就是跟你搭讪,套出孩子的信息,等你聊完要走的时候,她忽然把孩子抱在怀里,并大喊有人抢小孩!利用路人的“同情心”,让你陷入万劫不复之地,这招反客为主是人贩子集大成者的杰出作品,让你欲哭无泪!老人喜欢聊天,拉家常,但是对陌生人还是要提高警惕,坏人是不分老人不老人的,特别是用老人记性不好,用攀亲戚的套路套上你,聊谈聊完了,你对她也没有什么秘密可守了。

  总归,“不和陌生人说话”只是策略,还要懂得怎么应对,简单搜下,就会发现网络上关于人贩子作案的视屏数不胜数,猖狂之态不可谓不触目惊心,危险无处不在,失足往往就在那一刹那。

  如果我们真的爱宝宝,不是给他(她)买多少高档食品,高端服饰,用浅显的言语告诉宝宝什么是危险,遇到危险怎么办,保护宝宝,从细枝末节开始,举一反三,不仅仅是“不和陌生人说话”,不闯红灯,不乱丢垃圾,见到亲友有礼貌,不乱拿被人东西,这些细枝末节看似无关紧要,实质是一叶知秋,在孩子身上能看到父母的身影,父母的言传身教对宝宝的影响是终生的。因此对爸爸、妈妈而言,终归一句话:“宝贝,我一直在你身边从未走远!”

  注:本文由作者个人微信公众号“检海游鱼”原创文章编辑而成,欢迎积极关注“检海游鱼”微信公众号!

  编辑:王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