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新闻
放大镜
电影是一个时代的报告
2020-10-30 17:05:00  来源:检察日报  作者:叶克飞

  波兰电影大师安杰伊·瓦伊达一生执导49部电影,1996年和2006年两获柏林电影节终身成就奖,1998年获威尼斯电影节终身成就奖,2000年获奥斯卡终身成就奖。他早期的“战争三部曲”《一代人》《下水道》和《灰烬与钻石》已成传世经典,2007年执导的《卡廷惨案》仍宝刀不老。始终坚持记录波兰历史的他,也因此被称为“波兰良心”。

  2015年,我曾拜访波兰古城罗兹。这座城市于1332年首见记载,1820年成为纺织重镇,在一战前夕甚至成为当时世界人口密度最高的工业城市。如今,它则是波兰的电影中心。

  二战期间,德军曾在罗兹设立犹太贫民区,许多犹太人从这里被送往集中营。1945年1月,苏军进入罗兹,但等待波兰人的并非解放,而是又一轮屠戮。

  在这座城市里,有一座以1924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弗瓦迪斯瓦夫·莱蒙特之名命名的广场。他在罗兹附近的村落出生,死后葬于华沙。

  莱蒙特的小说曾被安杰伊·瓦伊达改编为电影,当时正值上世纪50年代中后期,“波兰电影学派”兴起。这一学派的代表人物除安杰伊·瓦伊达外,还有安杰伊·蒙克和耶日·卡瓦莱罗维奇等人,他们均以现实主义作品见长,直指二战和民族问题,赢得了世界声誉。即使到了60年代,政治窒息蔓延到电影界,导演们在政治压力下失去创作自由,波兰电影仍时有名片问世。

  在这辉煌岁月里,罗兹国立电影学院始终是波兰电影的中心。这所大学成立于1948年,“波兰电影学派”在此发端,安杰伊·瓦伊达就曾在此求学。其后又孕育出了大批世界级电影人,最知名的当然是克日什托夫·基斯洛夫斯基和罗曼·波兰斯基。但即使是这两位名震世界影坛的大师,在面对安杰伊·瓦伊达时,也得尊称一声“前辈”。

  在安杰伊·瓦伊达的“二战三部曲”中,《一代人》算是初试啼声,但艺术水准相对最弱。三部曲中的第二部《下水道》,则讲述1944年华沙起义最后时刻的故事,一群抵抗者发现被德军包围,而唯一逃生之路就是下水道。可是,当幸存者爬出下水道时,眼前却是断垣残壁,他只好又回到肮脏黑暗的下水道。

  在绝望的铺陈中,安杰伊·瓦伊达告诉观众们一个事实:华沙起义的抵抗者,死于大国的政治出卖之下,一切就如下水道般脏脏。他要将历史这个任人打扮的小姑娘恢复原本的样子,那是1957年,他所做的这一切,都需要勇气与良心。

  三部曲中艺术成就最高的,当属《灰烬与钻石》,有人甚至将之列入世界电影史最佳影片之一。也正是这部片子,被许多影评者视为“波兰精神”的最好体现。那么,什么是“波兰精神”,有人说那是“纠结、矛盾和无与伦比的魅力”,即使在绝望中,这种精神仍然能够带来生机。

  当我在波兰首都华沙流连时,曾惊叹它的温柔之美。二战后,华沙已成废墟,波兰人凭借着老照片、旧资料和图纸,将老城恢复原状。它其实是波兰精神的最好体现——面对恐惧,我们可以懦弱,可以纠结,但我们终将抗争,就像波兰国歌的名字——《波兰没有灭亡》。

  华沙起义爆发于1944年8月1日。那一天,占领华沙已经五年的德军突然发现,数十万波兰人竟然在同一时刻发起了战斗。此时,苏军早已包围德军,却坐山观虎斗坐视华沙城内的战事。

  经过两个月苦战,起义宣告失败。出于报复,希特勒下令将华沙从地图上抹去。靠炸药和火焰喷射器,德军抹平了华沙城区85%以上的面积,死者不计其数。而在整个二战中,波兰有22%的人口为国家独立而献身,这个比例为参战国中之最高。

  由波兰流亡政府支持和发动的华沙起义并不仅仅针对纳粹德国,它还有另一个政治目的:抢在苏军之前解放华沙,以避免波兰被苏联占领和操控的命运。所以,华沙起义的失败,意味着波兰人的悲剧并未就此结束,安杰伊·瓦伊达的三部曲正是沿着这一时间谱系而行。

  《灰烬与钻石》便是描绘这一时期的历史。它发生于德国宣布投降的那一天,即1945年5月8日。片中有亲苏势力,也有本土自由派,二者水火不容,波兰随即进入自相残杀状态……

  在历史的长河中,你往往要等待几十年甚至数百年,才会见到真正的赢家。

  1990年,苏联终于承认卡廷惨案是“斯大林主义的罪行”,1992年,叶利钦将卡廷事件的绝密档案复印件转交给波兰。2010年4月7日,俄罗斯总理普京和到访的波兰总理图斯克,在俄境内的斯摩棱斯克州的卡廷森林,一同参加纪念卡廷惨案70周年纪念活动。在为卡廷纪念碑献花时,普京单膝下跪。这一幕,震动了全世界。

  在卡廷森林掘出的遗骸中,找不到一颗完整的头颅。当时,苏军处决波兰战俘的方式就是蒙眼后枪击后脑,安杰伊·瓦伊达的父亲也在其中。他在2007年拍摄的电影《卡廷惨案》中,男主角的名字就叫安杰伊。

  《卡廷惨案》最大的政治隐喻发生在电影开头:那是一座迷雾刚刚散去的钢结构大桥,两端都出现了逃难的波兰人,一边高呼着“德国人打过来了”,另一边则高呼“苏联人打过来了”。他们无处可逃。

  那段历史,在安杰伊·瓦伊达的镜头里总是无所遁形,正如他所说:“电影是一个时代的验尸报告,它能唤醒人们沉睡的心灵。”

  编辑:王根  

上下篇导读

 · 西行路上的“流浪者”
 · 在诗的田野上
 · 劈柴
 · 秘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