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新闻
放大镜
天下第一桃
2021-04-30 11:36:00  来源:检察日报  作者:时在

  桃花,开得叫人心跳。我不去赶那些带官方色彩的桃花节,而是去一个叫桃花乡的地方欣赏桃花。既然桃花都开成一个乡,那该比什么级别的桃花节都更加盛况空前。

  将出南坝地界,我就摇下车窗玻璃,遥望开在界那边的桃花乡迎接我们的遍地桃花。然而,直到桃花乡境的中心地带,一路看到的桃花总是零零星星的,还不及在南坝看到的桃花有规模有气候。

  陈乡长见我难以释怀,笑称桃花乡海拔上千米,而桃花娇气,怕冷,所以桃花乡并非满山桃花。不过,保证让你走桃花运。陈乡长高挑个儿,戴着眼镜,文质彬彬,幽默机智,给了我一个悬疑。

  小车驶入村道,在崇山峻岭间转了几个圈,我们乘车的就无法辨别方向了。村道社道,交织成网状,一如城市道路四通八达,不同的是没有红绿灯,不限速,但你不小心就会走错了路,因为三岔路口,比山垭还多,每遇到一处,车不得不刹住,弄清方向才敢行驶。

  车出峡谷,天地突然开阔明朗。一马平川,把群山向四周推得远远的。砖房成为建筑群的主体。少许旧时的木柱穿斗板房,宅边草丛里那些被遗忘多年但依然顽强存在的石碾盆,还有阴森的坟陵里拔地而起浑身青苔的石维杆,让人感觉着古朴与悠远,以及沧桑。一大片房屋,保持一定的空间,村庄里有什么大事,只要登高一呼,就一呼百应。公路穿越,阡陌回环。村夫耕耙,农妇锄禾。鸡鸣而狗吠,蜂飞而蝶舞。疑似《桃花源》。只不过古时那个渔人,先是乘船,遇一洞,船难进,便弃船,这头进,那头出,来到了那个与世隔绝民风醇厚的原始村落。我们是乘的车,不见洞,缘峡而入。这就是历史的反差。

  车停,门未开,一个热情的汉子,就在车窗外向我们递烟,乡长说这是村长。村长裤脚挽到膝盖,赤脚沾满泥浆,指着大坝中央几方不规则的水田向我们介绍,只有那几口田才生产正宗的桃花米。寻访桃花米田,是我们的行程之一。早就听说过,不管什么谷种,只要种在这几块田里,长出来的就是正宗桃花米。然而桃花米田出产的稻谷种到别的田里,就丧失了桃花米的血脉。我怕村长的介绍不接地气,就趁他和别人打招呼的时候,走到几十米外那位正在劳作的老农那儿,聊着桃花米。他说,古时,我们的祖先只有种桃花米的份儿,没有品尝的口福,都被皇亲国戚们吃干抹尽了,所以叫贡米。只要你仔细看,那米在没煮的时候,形状像仙桃,又透明如玉石,里面有淡淡的粉红花瓣,就像桃花。煮熟之后,就裂成了无数层,层层包裹,不碎不散,有淡淡的粉红,就像桃花开放。有的东西是好看不好吃,可是桃花米好看,也好吃。煮熟的饭,油渍渍的,还有光泽,就像把粉蒸肉放在上面蒸得烂熟,浸透了油,又香又绵软,很是养人。如果不产桃花米,我们乡就不叫桃花乡。他独到的观察,过去那些关于桃花米的资料上,无法找到。他让我释怀,如同与君子对了一番话。前边有人拌田的地方,正好一位妇女伸起腰来喘气,成了我的交谈对象,她说,吃别的米饭,不弄菜,吃不香。若是碗里端着桃花米饭,不弄菜,也是多下口的,跟有菜一样好吃。

  我没有吃过桃花米,听得馋涎欲滴,就保存了桃花米田承包户的移动电话号码,相约在初秋,在这里,亲眼看着她割,挞,称,买点正宗的桃花米品尝。

  村民们还说,坝上其他田,生产的大米也特别优质,从古至今,都很畅销。古时,因为这方坝子外面山重水复,远方人想直接来买桃花坝上的米,很难了愿,挑夫们就把桃花坝上的米运到大山之外,在舟楫穿梭的前河岸边,在那个平缓而无名的山梁上,摆摊卖米,生意兴隆,日久天长,山梁就叫卖米梁,直到如今。

  村民抢水拌田,我不忍没完没了地打扰,就环顾四周。坝子有数百亩,但是生产桃花米的田,就那么点儿,真是一枝独秀。科学家们在这几方田里抽样化验过,高深莫测地说含什么特殊元素,造就了桃花米,桃花米不能复制,不能推广,所以珍贵至极。

  没有沿着来路返回,乘车向山上盘旋。山不高,几句话未完,车就在山上停住,下车欣赏风景。这些山,大小均匀,环绕大坝,层层叠叠,就像一朵山水与田园构成的巨大桃花。右边山梁上,隆起一座圆形的山包,有百米高,那分明就是一个硕大的桃子。左边的山梁,突兀着两个山包,圆圆的,上百米高,摆得很对称,我说,那真像美妇酥胸上的乳房。同行的男女,专注地看着,连连点头,有的说酷似,有的说硬是,纷纷用相机或者手机,对着拍照。

  我还是回到桃花上来,更正那不是乳房,而是仙桃。陈乡长说,这才符合我们的桃花文化,你开始说那像乳房,那是性文化了,离我们桃花远了点。

  桃花文化这样深,真是天下第一桃,我说。

  (作者单位:四川省宣汉县人民检察院)

  编辑:王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