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新闻
放大镜
“外婆”还是“姥姥”
2021-11-30 14:41:00  来源:检察日报社  作者:吕传彬

  前不久,家族亲戚聚会,人来人往之间,各种称呼让我伤透了脑筋。其实,人与人见面打招呼,本来不是什么难事,但要按照习俗称谓准确,也非易事。比方说,一对老夫少妻,年龄相差二十岁,老夫见自己的丈人,按中国人的习俗,就得叫一声“爸”,可自己的年龄和丈人差不多少,怎么叫得出口呢?

  这一点我要“崇洋”一下,人家没那么多规矩,女婿对丈人都是直呼其名,只有在对外人说到自己的丈人时,才会用“姻亲父亲”的称谓,听上去像是法律文书里的语言。

  记得有一年的春节联欢晚会上,汉语说得挺溜的加拿大人“大山”,在台上表演抱拳给诸亲友拜年,“爷爷、奶奶、伯伯、婶婶、姑姑、嫂嫂……”一口气说了一大串名词,也没有将各路亲戚说全了。“大山”号称“不是外人”的外国人,要是换了还是“外人”的外国人,这一大堆称呼百分之一万把他们整晕了头——这都谁跟谁呀?

  还有更加复杂的。中国地方大,方言众多,习俗不一,所以称呼还有地域区别。南方小孩口中的“外婆”,到了北方就成了“姥姥”。我认识一对小夫妻,男的是北方人,女的是南方人,两人曾为他们的孩子应该叫外祖母“外婆”还是“姥姥”拌嘴拌了小半年。

  不同的称呼有时还能显示出亲疏之别。举个例子,夫妻两人在提到对方的母亲时说“咱妈”,就比说“你妈”听上去要亲近得多。不过都称“咱妈”,麻烦也来了,比如一方说:“给咱妈买一件新大衣吧。”那就得弄清楚了,这是指“你妈”还是“我妈”?

  在称呼中,“爷”这个字最耐人寻味,不只是用来表明辈分,有时也表示地位和身份。若是指辈分,祖父或父亲一辈的人都可称作“爷”。但若表示地位和身份,不是什么人都能称“爷”的。旧时官宦和有钱人家的男主人才能称“老爷”,平头百姓穷光蛋没有人叫他们“爷”,换句话说,有钱有势的才是“爷”。小小年纪也有叫“爷”的,比如老爷家的公子,那就是少爷。人家孩子的身子那叫金贵,所以也是“爷”。

  再说“姥姥”这个词,除了指外祖母,也可以泛指上了年纪的妇女,用以表示对其的尊重和爱戴。不可理喻的倒是北京土话里“姥姥”一词的用法,相当于“胡说”或“没门儿”的意思。表示惊讶,京城土话也是“姥姥的”仨字。你说,这里都干“姥姥”啥事啊?

  说到“姥姥”,就想起《红楼梦》里的刘姥姥,老人家的来历一两句话还真说不清楚,简单说她就是王夫人那边的一门穷亲戚。刘姥姥很识趣,比如她称贾府的仆人为“太爷”,就是知道这些人看不起她,所以才尽量表现得低声下气。刘姥姥虽然和贾母的年纪差不多,但她知道去见贾母时就称贾母为“老寿星”。中国人在称呼上特会挑字眼儿,由此可见一斑。

  各种复杂和让人如堕雾里的称谓是我们文化的一个重要部分,随着现代生活的简单化以及未来人口的可能减少,亲戚之间的各种称谓会不会还这么让人纠结,且让我们拭目以待。

  编辑:王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