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新闻
放大镜
人民检察院民事诉讼监督规则(试行) 第五章
2018-03-30 14:16:00  来源:邳州检察

   第五章 审查

  第一节 一般规定

  第四十四条 民事检察部门负责对受理后的民事诉讼监督案件进行审查。

  第四十五条 上级人民检察院可以将受理的民事诉讼监督案件交由有管辖权的下级人民检察院办理。交办的案件应当制作《交办通知书》,并将有关材料移送下级人民检察院。下级人民检察院应当依法办理,不得将案件再行交办,作出决定前应当报上级人民检察院审核同意。

  交办案件需要通知当事人的,应当制作《通知书》,并发送当事人。

  第四十六条 上级人民检察院可以将案件转有管辖权的下级人民检察院办理。转办案件应当制作《转办通知书》,并将有关材料移送下级人民检察院。

  转办案件需要通知当事人的,应当制作《通知书》,并发送当事人。

  第四十七条 人民检察院审查民事诉讼监督案件,应当围绕申请人的申请监督请求以及发现的其他情形,对人民法院民事诉讼活动是否合法进行审查。其他当事人也申请监督的,应当将其列为申请人,对其申请监督请求一并审查。

  第四十八条 申请人或者其他当事人对提出的主张,应当提供证据材料。人民检察院收到当事人提交的证据材料,应当出具收据。

  第四十九条 人民检察院应当告知当事人有申请回避的权利,并告知办理案件的检察人员、书记员等的姓名、法律职务。

  第五十条 人民检察院审查案件,应当听取当事人意见,必要时可以听证或者调查核实有关情况。

  第五十一条 人民检察院审查案件,可以依照有关规定调阅人民法院的诉讼卷宗。

  通过拷贝电子卷、查阅、复制、摘录等方式能够满足办案需要的,可以不调阅诉讼卷宗。

  第五十二条 承办人审查终结后,应当制作审查终结报告。审查终结报告应当全面、客观、公正地叙述案件事实,依据法律提出处理建议。

  承办人通过审查监督申请书等材料即可以认定案件事实的,可以直接制作审查终结报告,提出处理建议。

  第五十三条 案件应当经集体讨论,参加集体讨论的人员应当对案件事实、适用法律、处理建议等发表明确意见并说明理由。集体讨论意见应当在全面、客观地归纳讨论意见的基础上形成。

  集体讨论形成的处理意见,由民事检察部门负责人提出审核意见后报检察长批准。

  检察长认为必要的,可以提请检察委员会讨论决定。

  第五十四条 人民检察院对审查终结的案件,应当区分情况作出下列决定:

  (一)提出再审检察建议;

  (二)提请抗诉;

  (三)提出抗诉;

  (四)提出检察建议;

  (五)终结审查;

  (六)不支持监督申请。

  控告检察部门受理的案件,民事检察部门应当将案件办理结果书面告知控告检察部门。

  第五十五条 人民检察院在办理民事诉讼监督案件过程中,当事人有和解意愿的,可以建议当事人自行和解。

  第五十六条 人民检察院受理当事人申请对人民法院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民事判决、裁定、调解书监督的案件,应当在三个月内审查终结并作出决定。

  对民事审判程序中审判人员违法行为监督案件和对民事执行活动监督案件的审查期限,依照前款规定执行。

  第二节 听证

  第五十七条 人民检察院审查民事诉讼监督案件,认为确有必要的,可以组织有关当事人听证。

  根据案件具体情况,可以邀请与案件没有利害关系的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人民监督员、特约检察员、专家咨询委员、人民调解员或者当事人所在单位、居住地的居民委员会委员以及专家、学者等其他社会人士参加听证。

  第五十八条 人民检察院组织听证,由承办该案件的检察人员主持,书记员负责记录。

  听证应当在人民检察院专门听证场所内进行。

  第五十九条 人民检察院组织听证,应当在听证三日前通知参加听证的当事人,并告知听证的时间、地点。

  第六十条 参加听证的当事人和其他相关人员应当按时参加听证,当事人无正当理由缺席或者未经许可中途退席的,不影响听证程序的进行。

  第六十一条 听证应当围绕民事诉讼监督案件中的事实认定和法律适用等问题进行。

  对当事人提交的证据材料和人民检察院调查取得的证据,应当充分听取各方当事人的意见。

  第六十二条 听证应当按照下列顺序进行:

  (一)申请人陈述申请监督请求、事实和理由;

  (二)其他当事人发表意见;

  (三)申请人和其他当事人提交新证据的,应当出示并予以说明;

  (四)出示人民检察院调查取得的证据;

  (五)案件各方当事人陈述对听证中所出示证据的意见;

  (六)申请人和其他当事人发表最后意见。

  第六十三条 听证应当制作笔录,经当事人校阅后,由当事人签名或者盖章。拒绝签名盖章的,应当记明情况。

  第六十四条 参加听证的人员应当服从听证主持人指挥。

  对违反听证秩序的,人民检察院可以予以训诫,责令退出听证场所;对哄闹、冲击听证场所,侮辱、诽谤、威胁、殴打检察人员等严重扰乱听证秩序的,依法追究责任。

  第三节 调查核实

  第六十五条 人民检察院因履行法律监督职责提出检察建议或者抗诉的需要,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向当事人或者案外人调查核实有关情况:

  (一)民事判决、裁定、调解书可能存在法律规定需要监督的情形,仅通过阅卷及审查现有材料难以认定的;

  (二)民事审判程序中审判人员可能存在违法行为的;

  (三)民事执行活动可能存在违法情形的;

  (四)其他需要调查核实的情形。

  第六十六条 人民检察院可以采取以下调查核实措施:

  (一)查询、调取、复制相关证据材料;

  (二)询问当事人或者案外人;

  (三)咨询专业人员、相关部门或者行业协会等对专门问题的意见;

  (四)委托鉴定、评估、审计;

  (五)勘验物证、现场;

  (六)查明案件事实所需要采取的其他措施。

  人民检察院调查核实,不得采取限制人身自由和查封、扣押、冻结财产等强制性措施。

  第六十七条 人民检察院可以就专门性问题书面或者口头咨询有关专业人员、相关部门或者行业协会的意见。口头咨询的,应当制作笔录,由接受咨询的专业人员签名或者盖章。拒绝签名盖章的,应当记明情况。

  第六十八条 人民检察院对专门性问题认为需要鉴定、评估、审计的,可以委托具备资格的机构进行鉴定、评估、审计。

  在诉讼过程中已经进行过鉴定、评估、审计的,一般不再委托鉴定、评估、审计。

  第六十九条 人民检察院认为确有必要的,可以勘验物证或者现场。勘验人应当出示人民检察院的证件,并邀请当地基层组织或者当事人所在单位派人参加。当事人或者当事人的成年家属应当到场,拒不到场的,不影响勘验的进行。

  勘验人应当将勘验情况和结果制作笔录,由勘验人、当事人和被邀参加人签名或者盖章。

  第七十条 需要调查核实的,由承办人提出,部门负责人或者检察长批准。

  第七十一条 人民检察院调查核实,应当由二人以上共同进行。

  调查笔录经被调查人校阅后,由调查人、被调查人签名或者盖章。被调查人拒绝签名盖章的,应当记明情况。

  第七十二条 人民检察院可以指令下级人民检察院或者委托外地人民检察院调查核实。

  人民检察院指令调查或者委托调查的,应当发送《指令调查通知书》或者《委托调查函》,载明调查核实事项、证据线索及要求。受指令或者受委托人民检察院收到《指令调查通知书》或者《委托调查函》后,应当在十五日内完成调查核实工作并书面回复。因客观原因不能完成调查的,应当在上述期限内书面回复指令或者委托的人民检察院。

  人民检察院到外地调查的,当地人民检察院应当配合。

  第七十三条 人民检察院调查核实,有关单位和个人应当配合。拒绝或者妨碍人民检察院调查核实的,人民检察院可以向有关单位或者其上级主管部门提出检察建议,责令纠正;涉嫌犯罪的,依照规定移送有关机关处理。

  第四节 中止审查和终结审查

  第七十四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人民检察院可以中止审查:

  (一)申请监督的自然人死亡,需要等待继承人表明是否继续申请监督的;

  (二)申请监督的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终止,尚未确定权利义务承受人的;

  (三)本案必须以另一案的处理结果为依据,而另一案尚未审结的;

  (四)其他可以中止审查的情形。

  中止审查的,应当制作《中止审查决定书》,并发送当事人。中止审查的原因消除后,应当恢复审查。

  第七十五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人民检察院应当终结审查:

  (一)人民法院已经裁定再审或者已经纠正违法行为的;

  (二)申请人撤回监督申请或者当事人达成和解协议,且不损害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或者他人合法权益的;

  (三)申请监督的自然人死亡,没有继承人或者继承人放弃申请,且没有发现其他应当监督的违法情形的;

  (四)申请监督的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终止,没有权利义务承受人或者权利义务承受人放弃申请,且没有发现其他应当监督的违法情形的;

  (五)发现已经受理的案件不符合受理条件的;

  (六)人民检察院依职权发现的案件,经审查不需要采取监督措施的;

  (七)其他应当终结审查的情形。

  终结审查的,应当制作《终结审查决定书》,需要通知当事人的,发送当事人。

 

  

  编辑:王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