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新闻
放大镜
铁证如山
2020-12-31 11:22:00  来源:检察日报  作者:吕燕群 蓝向东

  “无论职务高低,无论男女,在情感上谁都要保持理智和清醒的头脑,否则就会酿出大错。”预审员老卢谈到了另一起当时震惊京城的凶案。

  有一天,国家科委能源局向公安局报案,称他们有一名女干部罗某失踪多日,派人到她的住处找,没见着人;和她在外地的父母联系,也不知道她的去向。一个大活人就这么平白无故地在人间“蒸发”了。

  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人口失踪现象并不多,所以公安机关就把印有罗某照片的查找失踪人员的通知下发到北京市公安局的各个派出所,要求协查。

  时间一天天地过去,一天清晨,在河边遛弯儿的一个人发现河里漂浮着一个大包,他就找了几个旁边的路人拿着棍子帮着想方设法、费了老劲儿地把这个包给捞了上来。打开一看,人们轰然四散——原来包里裹着个被肢解了的女尸。

  公安机关接到报案之后,迅速赶到现场将女尸拉回来还原,并首先锁定在失踪人员中查找,罗某失踪案便一下跃上榜首。通过画像比对、辨认,此女尸是罗某无疑。案情为凶杀,但谁是凶手呢?是仇杀还是情杀?

  在头两天的调查中,我们没有查到有价值的线索。这时,有人提出了这么一个假设:会不会是因为罗某与他人有经济纠纷而被杀呢?比如欠债还不上钱?比如诈骗他人财物等。

  但通过调查,没有发现罗某和同事们形成过债权债务关系。也就是说,在经济方面我们没有发现罗某有任何遭到肢解的可疑之处。那她到底是为什么被杀并遭肢解的呢?显然,在我们调查过程中一定有一些有价值的线索被忽略了。那么我们忽略了什么?

  其实,在我们一开始的调查中,就调查了她的个人情况。据单位领导和同事反映,罗某大学毕业分配来之后一直单身,既没见她张罗着找对象,也没见她有过男朋友,她反而一天到晚乐呵呵的跟个没事儿人似的。我们的调查到底忽略掉了什么?

  “对!罗某是不是看到她不该看到的东西而被他人杀人灭口呢?”在案情分析会上,有侦查员又提出了新的设想。顺着这个思路查下去,还是一无所获。

  那么是谁会那么强烈在意自己的名誉欲除之而后快呢?领导,在职的领导,而且是她熟悉的领导才会有这个杀人的动机!这个分析的逻辑性是有的,所以要倾力一查。

  罗某这个处的处长,也是她的直接领导叫徐泽光,男,身高1.73米,40多岁,相貌端正,气质儒雅。经调查了解,徐泽光的父亲是一名老干部,其母曾任某大学的党委书记,徐的妻子是外贸部门一名国家干部。徐还曾在前苏联留过学,是业务型干部,在单位口碑很好,大家都知道他当时在局里正在搞一个技术革新项目,这个项目一旦成功,将给国家带来巨大的经济利益。

  既然是这样的一个人,难道还能是个残忍的杀人犯?当我们调查时,有一名罗某的同事讲到了一个情节:一天,她进徐处长办公室送材料,敲门进去后,看见罗某的眼圈是红的,徐处长一脸怒气,像是俩人刚吵过架,她把材料放下就赶紧出来了。没一会儿罗某也出来了,她问罗某怎么了,罗说没事,徐处长瞎批评她,冤枉了她……

  经局里批准,我们在徐泽光开会离开办公室的时候,对他的办公室进行了密搜,其结果让我们大吃一惊:在徐泽光书柜一隐蔽处,发现了罗某的个人照片以及他们二人亲密的合影照片。由此可以确定,他们二人应该是情人关系。

  尽管照片可以证明俩人的关系不一般,但依然不能作为罗某就是他杀的证据,但仅凭这些照片我们似乎在黑暗中看到了曙光。

  我们发现,由于徐泽光妻子身处的位置和工作的需要,她经常出差。那么她一出差,徐泽光就有把罗某领到家里的机会。如果有这样的机会,徐泽光不仅仅可以和罗某在自己家里偷情,也可以在自己家里有杀害她的机会。如果这样的判断推翻不了的话,徐泽光的家是第一杀人现场就不能排除。于是,经局里批准,在徐泽光和他妻子都上班之际,我们对徐泽光的家进行了密搜。

  他的家打扫得很干净,在卧室里没有发现什么可疑之处。当检查到洗手间时,细心的侦查员在洗手盆底下发现了一个疑似血迹的小黑点。经化验,这个黑点的确是血迹,并且经过比对,这个血型与死者罗某的血型完全吻合。可以初步确认:徐泽光的家是罗某被杀现场,徐泽光有重大杀人嫌疑。至于徐妻是否参与杀人,需要立即甄别。

  根据尸检推出罗某的死亡时间,我们确认恰恰是徐泽光的妻子出差在外地而不在北京,也就是说徐泽光的妻子没有作案时间,完全可以排除她伙同作案的可能性,于是我们立即对徐泽光实施抓捕。

  徐泽光往预审室里的板凳上一坐,他镇静地环顾了一下预审室又看了一眼我们的预审员,以一个学者的风度说出了和我们的第一句对话:“我走向了人民的审判台了。”无需我们费劲,他便供述了他是如何杀害、肢解罗某的全部犯罪过程。

  罗某刚被分到他这个处里的时候,徐泽光根本没把她放在眼里,但罗某为人热情,工作起来又不惜力、会来事,久而久之,徐泽光眼里有了她,二人的关系也由上下级的关系发展成了情人关系。由于徐泽光所研究的项目是国家的一个大项目,国家盯着他,局里捧着他,而他心里也非常清楚,此技术一旦经他研究成功,他将前途无量。所以他和罗某的秘密恋情他是谨慎、谨慎再谨慎。此利害关系他也和罗某讲得很清楚,只要他俩的关系不让他人知道,只要徐泽光不倒,就有罗某的好日子过。

  但是,时间一长罗某就不满足于现状了。她希望徐泽光离婚她能成为徐的妻子,她不想再过这样偷偷摸摸的地下夫妻日子了。但徐为了他今后的仕途和社会上对他离婚后可能产生的不良舆论,因此离婚对于徐泽光来说是一件不可能的事儿,于是二人开始了争吵。在徐泽光的办公室发生过争吵,在徐泽光家里也发生过争吵,但无论怎么争吵,双方都做得十分隐蔽,外人几乎不知。

  一次,罗某知道徐的妻子外出,她到徐家幽会,二人好事还没开始就又为离婚一事发生争吵。这一次,罗某不知火气为什么那么大,嗓门越吵越高,徐泽光怎么劝都不行,他又生怕被邻居听到,于是冲上去一把掐住了罗某的脖子……事后徐泽光也害了怕,家里躺着个死人怎么处理?人是背不出去了,背出去也得让人发现,于是他想起了肢解。肢解用的锯他没扔,放在楼道杂物堆里留作今后它用。锯被我们起获,通过技术鉴定也能证明它就是凶器。最终,徐泽光因故意杀人罪伏法。

  “正是因为有了不放弃任何蛛丝马迹一追到底的那股劲儿,才使得犯罪人最终落入法网。审讯如此‘轻松’,是因为铁证如山。”老卢如是说。

  编辑:王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