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班回家,4岁的女儿呼啸着冲过来,两手一摊,兴奋地说:“妈妈吃果果!”哟呵,是清明果。一阵艾草清香扑来,绿油油的清明果就这么突然闯进我的脑海。
吃清明果,可以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相传晋文公为了纪念“割肉奉君”的介子推,将清明前一天定为寒食节,不生火做饭,只吃冷食。据《琐碎录》记载:蜀人遇寒食日,采阳桐叶,细冬青染饭,色青而有光。
为啥要染成青色的?小时候,我总是嚼着果儿问。母亲站在阳光下眯着眼回答,因为春天是绿色的呀。上大学后跟福建师范大学的一位教授聊天,才知道这许是跟祭大禹有关,因为清明节正是返青季,人们把糯米染成青色,以示不忘大禹治水之恩。
清明吃清明果,有点像端午吃粽子,中秋吃月饼。这种节气食物,菜市场、超市都会有卖,而我母亲做的清明果,却别有一番滋味。
小时候,特别馋,每到做清明果的日子,就眼巴巴地跟在母亲身后,顾不得下田捡田螺,也不上山摘茶苞。做清明果要先到田间地头采摘新鲜的艾草,这是一种开着絮状黄花的植物,有驱寒之功效,清明时节长势特别强,在我的闽西老家,只要一阵春风或一阵春雨就能冒出一大片来。
艾草采回,去老梗,洗净,放入碱水汆烫捞出,用石碾子将艾草捣成汁液,这种做法费时费力。现在有人使用榨汁机搅烂艾草,但母亲坚持用石碾子,因为用这原始的器械碾磨艾草做出的果儿,软糯有嚼劲,回味更悠长。
接下来是和面,将艾草汁放入容器,加入一定比例的糯米粉、禾米粉,那白色的米粉遇到绿色的艾草汁顿时变成碧绿色的粉团,鲜嫩欲滴,很让我垂涎。准备好了皮,馅料也很考究。根据口味的不同,可以花样繁多。而我最喜欢豆沙馅,先将红豆煨熟,软而不碎,豆烂水干再加糖,用擂钵擂成泥。这样调制的豆沙甜而不腻,口感很好。
从糯米团捻一个剂子,用大拇指转出一个坑斗,将准备好的馅料放进去,收口捏紧,在底下垫上一张干净的柚子叶,清明果就算做好了。清明果大多呈圆形,母亲则会做成各种不同的形状以区分味道的不同,圆形的类似仙桃,里面加了豆沙,长形的宛如饺子,里面的馅是用炒好的笋和肉末做的,三角形的则是素食,里面包了香菇红萝卜丁。
蒸制清明果大约需要十五分钟,火不能大,蒸的时间也要好好控制,时间短了,没熟,时间长了,颜色不正。
还没起锅,大大小小的孩子便围在锅台边上,脖子伸得老长,等厚厚的大木锅盖揭开,绿油油的清明果整齐地呈现在眼前。母亲会用毛刷将熟菜油均匀刷在清明果表面,香气扑鼻而来,孩子们不由得发出“哇”的赞叹声。
刚出锅的清明果,还不能用筷子夹,等冷却到软而不瘫的时候才能动。母亲用锅铲将其铲出,每个孩子捧着宝贝似地欢呼雀跃。这小小的点心看上去像玉器,闻着一股香甜的青草气息,咬之糯韧绵软,味道醇厚,简直天下美味。
客家童谣里这样唱:“清明果,果儿香,滋味好来幸福长。”
家乡的人民用朴实纯洁的情感,丰富了清明果的内涵。如今,我也有了自己的小家,母亲依然每年给我送来清明果,小小的清明果背后,多少道不尽的乡愁和渴盼团聚的心。
(作者单位:福建省宁化县人民检察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