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新闻
放大镜
苦菜花
2021-09-30 16:32:00  来源:检察日报  作者:安瑞芳

  烦闷而燥热的仲夏午夜,躺在床上辗转难眠,思绪随着热气飘起,不禁想起母亲做的凉菜——苦苦菜,清脆爽口,散发着野菜特有的香气。那种美味是语言无法企及的。这种野菜是青黄不接时最好的调剂。随着生活逐渐富裕,它开始由乡村走向城市,成为餐桌上的“新宠”。

  苦苦菜又名苦苣菜、苦麻菜等,在黄土高坡贫瘠的土地上顽强地生根、发芽、开花,根系极其发达。每年春天,气温刚刚回暖,亦是黄土高原一年中天气最恶劣的季节,黄沙漫天飞舞。在这样的季节,行走在乡间田野,你会兴奋地发现一片新绿,那是在煎熬了整个冬日的萧条后久违的欣喜,苦苦菜幼小的嫩芽破土而出,顶着干旱,冒着风沙。在经历一个来月的成长后,她进入自己人生最有价值的阶段。这时乡村妇女们带着孩子,提着篓子,到田间地头采摘新嫩而肥大的苦苦菜,为家人烹制春天的美味。从早春到晚秋,你不管何时嘴馋了,苦苦菜都是你最佳的选择。

  苦苦菜虽味美,但它的“苦”也是名副其实,而且制作过程严格而繁琐,叶子先择洗干净,再放到锅里煮,煮到不柴不软恰到好处时,捞出放入凉水中浸泡两到三天,每天换两次水,长时的浸泡可以把叶内的苦素释放出来,这是她得到蜕变和升华的关键一步。泡好的菜泛着鲜绿的光泽,让人垂涎欲滴,只要捞一把沥沥水,可以伴着辣椒爆炒,品味苦菜的原味,也可以放入菜坛子做成醇香的酸菜。

  我家食用苦苦菜的传统来源于母亲。母亲出生在上世纪50年代榆社县一个偏远山村,外公外婆都是地道的庄稼人,母亲兄弟姐妹共七人,家里人口多,土地产出又低,正值饥荒年代,经常喝稀汤,吃了上顿不知下顿在哪,孩子们都面黄肌瘦,病歪歪的。母亲是家里的老大,负责帮外公外婆打理家务,还要照看弟弟妹妹们,为了让弟妹们吃饱,她经常提着篮子带着弟妹们去田间地头采摘苦苦菜。采摘回来的菜叶经过母亲精心烹制后,装入大缸里发酵成酸菜,就是一家人的主要辅食。母亲生活在农民公社时期,每年年底大队按人头给每人分360斤粮食,这些粮食就是一年的口粮,平均每人每天一斤,尽管如此,到了每年的春天还是揭不开锅,苦苦菜在这一时期尤其重要。

  一大锅汤做好后,盛到洋瓷碗里,再去缸里挑一筷子的酸菜,和到汤里一搅,调成稠稠的稀饭,吸溜吸溜吸着喝,连汤带菜,一股酸香下肚,又调味又果腹。

  母亲的成长见证了社会的变革,改革开放解放了农村的生产力,承包到户新政策调动了农民们的种粮积极性,母亲嫁给父亲后,虽然家徒四壁,但母亲和父亲用勤劳的双手开垦耕作,创建了幸福的家庭。看着我们姊妹三人成家立业,二老满心欢喜。

  我2009年大学毕业时,当年有600多万的大学毕业生,加上待业的往届生,就使得就业形势更加严峻。公务员在山西范围内是待业者的首选,又稳定又有保障。毕业后,我为完成学业感到兴奋的同时,更觉对前途一片渺茫。在反复的题海中摸索,在无数次实战中领悟,在连续的失败中重新站起,任凭潮起潮落,跌跌撞撞,一路走来。正如一棵小小的苦菜,要想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就必须经过历练,经受磨难的洗礼,才得以蜕变升华,实现人生价值。最近和几位朋友分享各自的求职之路,都有同感:在挫折中奋进,在困难面前不低头是大家的宝贵财富。人生何不如此呢?

  “生在田边,长在路旁,小小的苦菜心怀梦想;

  从不悲伤,也不失望,小小的苦菜懂得坚强;

  一条条白根拥抱大地,一片片绿叶亲吻太阳。

  历尽了严寒,送来曙光,民间都传唱地久天长。

  苦菜花儿开,金灿灿的爱,一朵花儿一个梦,

  苦菜花儿开,金灿灿的爱,斗转星移岁月长。

  甘从苦中来,心中春常在……”

  一首歌儿道尽了它一生。

  (作者单位:山西省榆社县人民检察院)

  编辑:王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