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新闻
放大镜
生与死之间的灰度空间
2022-05-31 18:29:00  来源:检察日报社  作者:胡艳丽

  东野圭吾的小说别具魅力,他可以把推理小说写得如同爱情小说那样深情缱绻,层层推理之下,是畸形的人间痴恋,比如《圣女的救济》;他也可以把伦理小说写得如同推理小说那般,枝蔓横生,悬疑迭起,比如《沉睡的人鱼之家》。他的作品,读时总有一种令人手不释卷的魔力,但是评价一部小说是否为杰作,其标准除了情节的吸引力、语言的魅力之外,总还有一些其他的难以准确衡量的东西,比如小说读毕后的余韵、思想的张力、对人灵魂的触动等,在这方面,东野又似乎总是欠了些火候,读时入迷而回味不足,令他的书可以畅销、备受关注,却难以成为经典。

  《沉睡的人鱼之家》故事情节并不复杂,六岁的小女孩瑞穗游泳时不幸溺水,医院认为她已无限接近脑死亡的状态,就在她的父母即将在器官捐赠书上签字的时候,瑞穗的手指突然动了一下,这燃起了母亲熏子心中最后一线希望。为此,她学会了复杂的护理流程,衣不解带地照顾瑞穗,甚至学会了用丈夫公司的最新科研技术,通过电波控制女儿的肢体,做些简单动作。瑞穗的身体外观看上去一天比一天好,就像沉睡的美人鱼,漂亮可爱充满弹性,然而母亲眼中的天使,在别人眼中却是十足的怪物,活着的尸体。

  父亲和昌每天都在怀疑,依靠这些“尖端”科技为瑞穗“续命”,到底对她好还是不好;自从熏子开始用电波控制瑞穗的身体,来自家人与外界的质疑更是此起彼伏。到底是母爱伟大,承受了一切痛苦与辛苦,只为等待女儿苏醒;还是母爱自私,抓住孩子的身体不放,令她成了留在人间的尸体道具,久久不能归入天国?熏子利用电波控制孩子的身体,这是否有违伦常?生与死的边界到底在哪?

  人间的律令永远不能解决人的情感问题。法律并不会去关注在生与死之间的灰度区间,也不会去关照人伦亲情。已然为人母、为人父的人,一定会懂得熏子在绝望中的希望,她在盼望奇迹,盼望孩子苏醒的那一天。医学专家的权威又如何?世人的冷眼又如何?有什么能比等待一个孩子的苏醒更重要?又有什么力量能够让一个母亲放下对孩子生的希望?

  东野在书中借用不同人物之口,从多角度解析了这个两难的困境。理智的医院一方,从一开始就代表着科学技术、代表着冰冷的法律,因“无情的理性”而令人难以信任;而熏子则是一个为了女儿愿意付出一切的感性母亲,一度因“感性的疯狂”而伤害了家人的感情。瑞穗的两位家庭教师,都是愿意用爱呼唤生命的善良之人,前一位教师因用力过度而令自己的精神遭受了损伤,后一位理性克制却受到了熏子的误解、怀疑;而公公、妹夫,都无法认同熏子的做法,他们认为她违背生命规律,将女儿的身体当成了玩具亵渎神灵,全家人都在围绕着熏子而演着一出假装瑞穗还活着的大戏;瑞穗的弟弟在学校备受孤立、歧视,原因就是因为瑞穗的存在,孩子的世界天真无邪,总是说出赤裸裸的事实真相,因此也显得愈加的残忍。

  即使是在这样简单的小说主脉之下,东野仍然将小说写得悬疑四起,随时可以令读者陷入作者搭设的层层迷宫之中。但小说读完,在第一重对生与死的思考告一段落之后,再来重新回味这部小说,那些横生的枝节又似乎仅仅是东野使用的障眼法,它们画面感十足,且首尾呼应,刻意设计的痕迹明显,比如熏子情人的两次出现。再比如熏子如侦探般对瑞穗第二任家庭教师的调查,乃至假扮这位教师的模样去给等待器官捐赠的病人家属捐款,这样的章节凭空为该书增添了悬疑色彩,却也令读者惊讶于熏子心机的深沉。当这些悬疑揭晓,当读者把作者的一切刻意安排看得了然于心,最后能够留给读者回味的东西,便被冲淡变少了。

  假如按极简主义的标准,这部小说是否可以微缩成一部短篇呢,或许那将离经典的状态更进一步。当一部小说,在读者回味之时,明显感觉到某些情节安排的刻意、拖沓和多余,令读者感觉到作者在谋篇布局时刻意安排的痕迹,这样是否意味着作品尚处于八分状态,需作者加一分圆融削去刻意的棱角,再加一份率性使作品由一板一眼的舞台剧变成可以融入我们生活的人生大戏呢?

  书中最紧张、人物之间冲突最激烈之处,莫过于熏子手持菜刀与警察对峙,要求警察以法律的名义给予瑞穗一个到底是生是死的说法一章,情结起伏突兀,瑞穗“命悬一线”,而外甥女在最后关头说出了事情的真相。熏子几年来心里悬而未决的谜团终于有了答案,而一切的情感奔涌、情绪失控似乎到此告一段落,熏子重又回复到了从前的优雅端庄的状态,其情绪收放之自如,对事件走向的整体把握力都令人叹为观止。这何止是一个为爱而战斗的母亲,她的身上分明有几分《圣女的救济》中杀人凶手绫音的影子,她们心思的深沉是何等的相似?绫音是为爱所伤,走上不归路的妻子,而熏子是为爱心碎,愿意搭上自己后半生,险些因爱成魔的母亲。

  东野这样的情节安排,精彩归精彩,但对主人公熏子的塑造,由于把她放到了优雅安静与暴躁尖刻的两个极端,令人很难将这两个形象统合起来。熏子更像一个因家庭危机陷入不幸的前特工,身上散发着危险的信号,而不是一个长年劳累心力交瘁的温暖母亲。

  尽管这部小说的创作,谈不上完全的成功,但庆幸的是东野悬疑创作持续丰收后,一部全新尝试的作品在探讨生与死的边界、法律与伦常的冲突、情感与理智的冲撞等方面,都有可圈可点之处,他在拷问我们每个人的内心,如何理解生命,理解爱,如何面对自己与他人生命的无常……

  编辑:王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