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新闻
放大镜
石头森林
2021-09-30 16:33:00  来源:检察日报  作者:张颖

  有人说过,每个地方都是地球的一页,我们从居住地出发到他方旅游就是了解地球的另一页。这句话,富含哲理。游览云南的石林风景后,着实给我一个全新的视野。虽然如画的风景在云南随处可见,但人工营造的不少,我不否定她们的漂亮和妍丽,但化妆的痕迹太浓,像一个个妖娆的女子,浓香四溢,花枝招展。而云南石林,浑然天成,昂首苍穹,更何况是地下长出的石头片片成林了呢。

  初到石林景区,就看到像假山一样的一排排石头秀丽地伫立在一潭明镜的湖泊之中,如果不是导游讲解还真的以为是人造的假山呢。导游讲当年周恩来总理来这里视察时说,只有山没有水没有灵性,所以当地政府特意在这群石头旁边修了一个湖,特起名为恩来湖。在我们纷纷拍照留影之时,导游引导我们往前走,“下面的美石非常多,请跟我走。这里有36条弯道,随意走会迷路的”。虽然知道导游是为了节省时间有唬人的意思,但在人生地不熟的地方还是不敢造次乖乖地跟着导游走吧。

  正在平地行走其间,突然眼前呈现出一座座拔地而起的山峰,与其说是山峰,不如说块块高耸的石头组成的石的海洋,不,是石的森林。朱红色的隶书“石林”二字赫然镌刻在石峰高处,引无数游客高举相机、摄像机、iPad拍的拍,录的录。石林附近游人如织,除我们,还不时游走着身穿阿拉伯服饰或者欧美特色脸庞的游人。有人问导游,自然景观也引得成群的老外来这里旅游参观?导游讲,昆明的石林是世界自然遗产,拥有世界上喀斯特地貌演化历史最久远、分布面积最广、类型齐全、形态独特的古生代岩溶地貌群落,被誉为“天下第一奇观”。在三亿六千万年前,这里还是一片泽国。后来,地壳不断上升和长时间积淀,才逐渐变沧海为陆地。海水退去后,又历经了亿万年的烈日灼烤和雨水冲蚀、风化、地震,就留下了这一童话般的壮丽奇景。

  这些石头组合像无枝无叶的树,无言地伸向天空,临水巧装,极尽其态,美不胜收。像极了著名学者梁衡曾形容过的石头:“石头哪里没有?但这里的石头总要变出个样,变出另一种形,另一种神,像一个曲子的变奏,熟悉中透着新鲜,叫你有一种感觉到却说不出的激动。”越向前进这种新鲜和激动越频繁。顺着“石林”的山脚,我们沿着石柱和石壁的缝隙间向上攀。有的两石之间仅能过去一个人,如果吃得胖了须侧身而过,幸好体瘦,能轻松从窄窄的缝隙间闪过。沿着岩石行走,只见景区内峰回路转,曲径通幽,移步易景,使人如入迷宫仙境。慌得我一边拍照一边不时地瞄一眼我前面的同伴,生怕自己掉入迷宫而迷失他乡。气喘吁吁,汗流浃背,攀爬了30分钟,其实直线距离不过十余米,爬到石林的顶端,顿感人的渺小,大自然的伟岸。俯瞰着苍苍茫茫的黑色森林,我们看到的不是一般的石头,它是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它是石的千姿百态,是一幅幅绝妙的画卷,是一首首平平仄仄的词曲……

  沿着弯弯曲曲的石道我们小心地行走。兴奋地议论着石头的奇妙和美丽,探讨着民国时期云南省主席云龙撰写“石林”二字的美观秀气。谈笑间,忽然传来一个嘟嘟囔囔的声音:有啥看的,不就是些石头么?惊诧得无语。如果仅以看石头的心和眼来观赏,就真应验了那首打油诗——“远看大石头,近看石头大。石头果然大,果然大石头”。

  我没有考古学家的渊博,没有地质学家的丰厚,更没有“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的禅境,单说说这里石峰的名字就够你浮想万千了——双马渡食、孔雀梳翅、梁祝相会、诗人行吟……

  回到家乡,每每看到有特质的石头,我就思忖:这石是他方石的前世呢,还是他石是这方石的今生?抑或在轮回着?

  (作者单位:河南省孟州市人民检察院)

  编辑:王根